ST鈦白[0.000.00%]的前身為中核404有限公司(下稱中核404)所屬二級獨立核算生產單位鈦白分廠。
1999年5月,中核404向國家經貿委提出對鈦白分廠實施債轉股股權的申請,經批準后被列入全國首批108家債轉股企業名單。
同年12月27日,中核404與信達資產、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下稱東方資產)簽訂《中核甘肅華原企業總公司債轉股協議》。
2000年6月8日,經貿委批準鈦白分廠債券轉股權方案,12月,中核工業集團公司批復對甘肅華原鈦白分廠進行股份制改造。
2001年1月,經貿委批復同意設立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2月23日,公司在甘肅省工商局注冊登記,股份公司設立發起人為中核404、信達資產、東方資產、大唐八〇三發電廠、甘肅礦區糧油購銷公司。
2006年8月30日,原二股東東方資產于蘭州舉辦“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債權及股權公開競價轉讓會”,公開轉讓持有的3920.8萬股(占總股本的30.16%)及債權1994.34萬元,北京嘉利九龍商城有限公司(下稱嘉利九龍)最終以11300萬元總價競標成交。
2007年7月,ST鈦白公開發行6000萬股,發行后總股本19000萬股,信達資產持有7647.9萬股,占40.25%;二股東嘉利九龍持有3920.8萬股,占20.64%;中核404持有1366.3萬股,占7.19%。
雖然ST鈦白完成股份制改造,但卻無法改變其與生俱來的先天性致命缺陷。
首先,ST鈦白最初成立是出于中核404為減輕債務負擔,轉換經營機制,進行債轉股的“軍轉民”公司。公司股份制改造之時,母公司中核404以原鈦白分廠的凈資產折股出資,其他兩家較大的發起人為資產管理公司,均以債務折股,另外兩家發起人也只分別投入50萬元現金,公司設立時基本延續原鈦白分廠的資產狀況。
其次,ST鈦白自身不擁有原料礦產資源,主要原材料鈦精礦必須從云南、四川等區域外市場采購,而產品銷售市場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原料采購、產品銷售運輸成本高,特別是公司生產加工廠區建立在甘肅河西地區戈壁腹地的原母體中核404(對外統稱甘肅礦區)范圍內,由于涉及核軍工等秘密信息,至今仍實行高度的行政管制,與外界基本隔離,客觀上限制了公司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及公開、自由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大股東和原母體公司利益訴求與上市公司的發展壯大不相一致。信達資產雖為公司大股東,但按規定,資產管理公司階段性持股后必須退出,信達資產自然沒有對ST鈦白予以更多扶持的積極性,而母體公司中核404在對鈦白分廠剝離改制時,已將全部資產和人員分離,雖然ST鈦白的生產廠區仍在中核404范圍內,但由于持股比例較低,母體亦不愿意承擔過多的責任對其予以支持。
2008年虧損2.68億元,2009年預計虧損1.1億-1.2億元的ST鈦白,終于迎來了新一輪救亡圖。
2008年11月,距ST鈦白上市僅一年又四個月,信達資產曾與天津臨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謀劃資產重組事宜。但是,臨港投資與擬注入資產的其他三方股東反復溝通后,因其他股東不同意放棄優先購買權被迫終止重組后續工作。
信達資產之所以一再謀求ST鈦白的重大資產重組,除迫于社會輿論對公司當年上市主營業務業績巨幅下滑、上市次年嚴重虧損的巨大壓力外,還承受著來自監管層對ST鈦白命運高度關注的重壓。
今年3月,甘肅證監局出具的《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監管案例》報告指出,應敦促ST鈦白兩大股東,特別是高層決策者,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信達資產要本著為1100多名職工負責,維護當地社會穩定的原則,將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給有實力的公司以徹底解決ST鈦白的出路。
監管部門大力推動ST鈦白重組再生的背后,除維護當地社會穩定,還有不能讓為我國核工業貢獻兩代青春的中核人承擔軍轉民失敗成本的深層考慮,通過挽救ST鈦白以體現制度的人性化。
但在對沉淪的ST鈦白一系列救助行動背后,信達資產卻在借助這種特殊制度安排,與中國證券市場法律法規展開對抗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