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化工做強的時機似乎到來了。
山西煤炭大而不強的問題由來已久。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山西的煤炭資源優勢遠未轉化為真正的經濟優勢,單一的產業結構致使該省近一半煤炭只能以原煤形式出售。為了雪恥,近年來,山西一直把做大做強煤化工喊得山響。這次,山西動了真格。以今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臺《山西省煤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標志,在省長王君親自督陣下,一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煤礦兼并重組開始推進。其日程表為:9月底前要全部完成并購重組的正式協議簽訂;10月底基本完成主體企業到位和證照過戶換發工作;11月底全部通過驗收。短短數月,存在于三晉大地的2000多家注冊在案的民營小煤礦被國有大型煤礦收編,4個年生產能力億噸級的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3個年生產能力500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11個年生產能力100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72個300萬噸級左右的地方集團公司指日可待。
呵呵,看起來,中國企業做大并非難事,完全不需要像一些跨國企業那樣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依靠強大的行政力量,山西省煤炭業的做大之夢半年之內就大功告成。接下來,強大的行政力量,還能夠做強山西的煤化工嗎?
其實山西煤炭資源已經是第二次做大了。第一次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當時的整合比這次還到位,全省煤炭企業全部收歸國有,沒剩一家民營煤礦。但是那次完全徹底的整合并未實現山西煤炭產業鏈的完整,煤化工基本處于原始狀態。去年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時,山西自己的媒體報道出這樣兩組數字:一組是,1949年全省原煤產量為267萬噸,經過整整30年時間的發展,直到1979年才突破1億噸大關;而到了2007年,全省原煤產量已達到6.3億噸。從1億噸發展到6億噸,只用了28年時間,其中:從4億噸發展到5億噸和從5億噸發展到6億噸分別只用了兩年時間。另一組是,從1949年到2007年的59年間,山西累計生產原煤近98.94億噸,其中從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間,就生產原煤82.4億噸,占到了83.3%。以上兩組數字說明,山西煤炭業的發展并不是因為企業做大了,而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后,實行了市場經濟,山西煤炭業有了發展的動力。
做大做強是許多產業的目標。但實際上,做大與做強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政府的行政力量可以通過一場運動把企業規模做大,但企業的真正強大除了規模以外,還有更重要的指標,包括創新能力、合理利用資源能力、投入產出能力、創利能力,等等。而這些能力與企業的大小并沒有必然關系,因為它們并不能從企業的規模中獲得,而只能在市場中通過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磨練而成。所以,煤化工真正發展的條件是市場機制的建立健全。
對市場經濟來說,小而散并不可怕,大而全也不是護身符。山西要想真正壯大煤化工,必須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