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準原油價格上周一直試探80美元/桶阻力位,但始終未能突破該重要的心理關口。然而,促使今年以來油價翻一番的基本面和金融因素依然存在,油價似乎暫時沒有二次探底的跡象。即月WTI和布倫特期價11月2日分別收報77.00美元/桶和75.20美元/桶,至11月4日達到最高水平,分別為80.40美元/桶和78.89美元/桶。截至上周五亞洲早盤,即月WTI成交價報79.95美元/桶。
上周三原油價格達到高位,主要是因為市場樂觀看待美國最新經濟數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數據顯示,截至10月30日一周進口量下降,導致美國商業原油庫存意外減少393.6萬桶,甚至超過美國石油協會(API)前一天晚上公布的327.6萬桶庫存降幅。市場人士重點關注上述利好消息的同時,似乎忽略了最新統計數據的利空面,即美國庫存比5年平均值和去年同期分別高出2120.5萬桶和2398.7萬桶。
市場對成品油數據也明顯存在選擇性失明。EIA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成品油總需求同比下降4.5%,但較前一周上升約62.1萬桶/日,而市場僅關注后者。
大宗商品市場人士也密切關注美聯儲的利率政策變化。美聯儲上周三宣布在可見未來將基準隔夜拆借利率維持在0-0.25%的紀錄低水平。此舉暗示經濟復蘇依然十分脆弱,政府不能考慮取消刺激措施。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利率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極低水平”。
盡管經濟正開始復蘇,但目前似乎沒有通脹的嚴重風險,從而消除了短期內提高利率的壓力。影響美聯儲決策的其他重要因素包括美國失業率高企并正接近10%,以及工廠產能閑置。
《芝加哥論壇報》 (Chicago Tribune)報道稱,許多分析師預期美聯儲將維持低利率,但一些分析師預計該政策將維持“一段時間”,而非更強烈的“較長時間”。該報引述美聯儲官員的話說,“經濟活動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疲弱,”并指出消費支出似乎正在增長,但很大程度上仍受到失業的約束。
盡管美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同比強勁增長3.5%,結束了連續四個季度的下滑趨勢,但此增長主要受聯邦政府的刺激措施推動,很多分析師對復蘇能否持續依然存在擔憂。有鑒于此,美聯儲似乎正以謹慎為主,期望防止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美國失業情況的有關報道也引起市場人士的注意。據法新社報道,上周四時,市場預計定于周五公布的10月美國勞工數據將顯示失業率達到26年高位,暗示美國可能正進入失業型復蘇。據法新社報道,分析師預期失業率將從9月的26年高位9.8%上升至9.9%。上一次失業率達到兩位數是在1983年 6月,當時正值衰退,失業率為10.1%。
分析師提出的另一個擔憂是庫存高企。盡管很多國家的工業產出和訂單均在增加,但其中有多少是由于需求的實質性增加,還是僅為庫存積累,依然存在不確定性。《金融時報》周四發表的一篇社論說:“如果(英國的)企業無法為其重建的庫存找到最終買家,則他們將迅速減產,并在2010年第一季度引發雙底型衰退。”
在經濟復蘇疲軟及脆弱的背景下,歐佩克自然不愿在市場供應本已過剩的情況下增加原油產量。上周初,委內瑞拉石油部長拉米雷斯向記者表示,歐佩克 “完全沒有必要”因應油價上升而增加產量。他說:“目前的庫存水平顯然表明,市場依然存在不少于100萬桶/日的過剩供應。”拉米雷斯表示,歐佩克定于 12月22日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舉行下一次會議,屆時他會提出上述立場。
由于大宗商品價格目前傾向于與股市、外匯、甚至房地產同步漲跌,世界銀行上周警告全球可能面臨資產泡沫,引起了石油市場觀察人士的注意。世界銀行上周三警告稱,世界各國政府和銀行通過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推動全球經濟走出衰退的行動可能產生一個副作用,即房地產、股市和外匯市場形成資產泡沫。在貨幣政策方面,歷史上主要的“元兇”就是低利率政策和“數量寬松”政策。鑒于需求依然相對疲弱,部分超額資金已進入投資領域,人為地推高資產價格,加劇大宗商品價格漲勢。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由于刺激措施,投資資本突然重新增加了數十億美元,令人擔憂亞洲各國股市以及中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和越南房地產市場將出現資產泡沫。以香港為例,今年以來房地產價格已上升超過30%。
股市方面,世界銀行在其最新報告中稱:“由于市場看好經濟增長,加上東亞地區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大幅提高,預計東亞股市價格將強勁反彈,但其上漲速度令人再度擔憂將出現投機泡沫。”
報告稱,刺激措施產生的通脹壓力可能迫使亞洲各國政府“提前而不是推遲”收緊貨幣政策。“更可能的是,東亞金融管理當局將首先取消對本幣和外幣流動性的部分支持,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恢復至危機前水平,并收窄央行貸款抵押品的范圍,然后再提高政策性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