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公路穿上一層薄薄的“纖維衣”,不僅抗拉強度提高了30%,抗車轍性能也增加了3倍。昨天,記者從市公路管理局獲悉,寧波市一項從法國引進的公路養護技術——纖維瀝青碎石封層技術,經本地創新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將在全省公路養護系統全面推廣。
一般來說,新建公路瀝青路面運營三到四年后,會產生細小的裂縫、車轍、坑槽等病害。“這時,路面并無大中修的必要,但如果任其發展,雨水滲透、車輛碾壓等將使路況質量進一步惡化。”市公路管理局局長助理盧照輝告訴記者,如何在公路出現“小病”時做預防性養護,是公路管養中的一大難題。
按照以往的修補程序,路面出現小裂縫后只能進行簡單的封閉處理,裂縫擴大后進行灌縫,其他病害則采用局部修補。但這些修補只能維持較短的時間。而纖維瀝青碎石封層技術則是在瀝青修補破損路面的基礎上,鋪上一層以玻璃纖維、改性乳化瀝青、碎石等為原料的磨耗層,這樣粘合起來只有5毫米左右厚度的“三明治”就好比一層具有高彈性和高強度的防水網墊,不僅能阻擋雨水滲透,也加強了路面的抗壓、抗拉性。
“由于玻璃纖維的熔點和抗拉強度相對較低,為了更好地提高路面使用性能,我們用熔點和強度更高的玄武巖纖維代替玻璃纖維,這樣結合性更好、強度更高。”盧照輝說,運用玄武巖纖維瀝青碎石封層,每平方米路面的修補成本為20多元,若采用一般大中修的施工,每平方米路面的成本則在100元左右。從長遠來講,新技術提高了公路的使用效率,延長了大中修周期,最終減少了經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