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面臨的所有重要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和技術的參與
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合作已是一個日趨重要的現象;從能源到環境,從傳染病擴散到經濟活力的保持,當今社會面臨的所有重要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和技術的參與。然而,由于各國的科學政策、知識產權政策等各不相同,科學家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跨越這種地區之間的人為障礙。
12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社論,呼吁科學家和相關機構行動起來,和諧各國政策、打破地區和人為的藩籬,促進全球科學合作。
從能源到環境、從水資源到耕地,從傳染病擴散到經濟活力的保持,當今社會所面臨的每一個主要問題都與科學和技術有關,或是追究問題的起因,或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盡管每一個社會問題都有值得關注的地方特性,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讓大家相信,只有跨越地區藩籬,全球化合作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最近,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及其對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的影響,就是一個全球規模合作取得成功的榜樣。人類幸福的提升將依賴于一個新的事實:如何將國際科學界謹慎地轉化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大家庭。
當許多國家通過投資科學和技術以提升其國力時,高質量的科學研究也更多地從世界各個地方涌現出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間,科學已日益成為一種高度合作的事業。這些趨勢賦予科學界更偉大的機會,也加劇了其解決社會重大問題的責任。但是,科學界只有在越來越多的全球合作中真正有效地行使其功能,這種努力才會取得成功。
只有消除不同國家的科學界限,才能真正實現全球化。比如,在不同國家,政府規范科學家工作的標準和規則各不相同。有效的國際合作需要協調這些執行標準,讓科學家能充滿信任和自信地在一起工作。國際干細胞研究協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協會一直努力發展出指導全球胚胎干細胞研究的規則,以便在一個國家研制或生產出的生物材料能夠為世界各地所分享。有關科學操作行為規范的制定也有類似的問題,比如,對人類受試者、動物福利、轉基因組織等。也許,和諧各國的標準和規范是全球科學合作成功的當務之急。然而,各國迥然不同的知識產權政策和規則同樣會阻礙國際間合作。
在某些富裕國家和地區充滿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的基金資助政策下,非本國學生或是在其他國家所做的科學很難得到資助,這增加了國際合作的難度。管理政策的威懾和多變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最近,“美國聯邦示范項目”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研究人員要將42%的時間用在與研究相關的管理任務上。如果再考慮到要對付不同國家的多種官僚政治需求,實施全球化科學合作的科學家肩上的負擔將十分沉重。
創建一種跨越國界的科學系統、減少這類阻礙因素,需要個人和機構的努力。也許,科學界常規的國際聚會能夠為這些問題的解決作出貢獻,比如在日本舉行的年度科學和技術社會論壇,在美國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或者在匈牙利舉行的雙年度世界科學論壇等。但是,科學全球化合作的成功更需要一種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協調倫理和知識產權政策方面,國際科學組織能夠發揮領導作用。公共和私人基金資助者、政策制定者應該盡早加入到這一行列之中,以確保全球科學合作的成功。
科學研究的日益國際化反映出人類對科學的一種偉大信心:科學不僅僅揭示自然的奧秘,而且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為了充分發揮科學的潛力,全球科技界必須能夠在一個真正如國際大家庭般的環境中有效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