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棉紡織工業加工的纖維原料品種不斷增加,粘膠短纖維、滌綸短纖維、維綸短纖維、錦綸短纖維逐步成為棉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并使棉紡織產品擴展了一系列新領域。
紡織材料專家姚穆院士指出,1980年以后一系列短纖維進入了棉紡織加工領域,包括山羊絨、苧麻、羅布麻、高濕模量粘膠纖維、溶劑紡粘膠纖維、腈綸、丙綸、芳綸等陸續進入棉紡織工業。1987年以后,多種“差別化纖維”首先進入棉紡織加工工業。由澳大利亞提出的“賽絡紡”等,使棉紡織工業的原料不僅采用短纖維也開始采用長絲。新型紡紗方法的發展包括平行紡紗、長絲包纏轉杯紡紗、嵌入式復合紡紗等,更進一步將蠶絲和化學纖維長絲引入棉紡織加工工業。
隨著棉紡織加工技術和棉紡織設備的不斷創新和長期發展,棉紡生產由原來的傳統環錠紡紗、轉杯紡紗為主擴展到賽絡紡紗、纜形紡紗、平行紡紗、賽絡絲紡紗、塵籠紡紗、噴氣紡紗、包纏紡紗、渦流紡紗等。并在環錠細紗機上改造形成集聚紡紗(緊密紡紗)、嵌入式復合紡紗等,而且在轉杯紡紗(即氣流紡紗)基礎上生產包纏紗等等。在此基礎上,棉紡環錠紡紗、轉杯紡紗系統可以使用的纖維原料品種顯著擴展。當前使用的纖維原料有短纖維和長絲兩大類數十個品種,包括棉纖維、木棉纖維、苧麻、經過精細化加工的亞麻、黃麻、羅布麻、漢麻、竹纖維、山羊絨、牦牛絨、羽絨等等。
理想的綠色環保纖維
展望21世紀前半期,全球糧食安全將成為首要的問題。棉紡織工業的纖維原料正面臨新的考驗。在這種條件下,棉紡織工業的原料面臨新的要求和新的機遇。對新纖維的呼喚也越來越強烈。木棉纖維成為頗受關注的新型纖維素纖維。
木棉即攀枝花,又叫紅棉、英雄樹,是落葉大喬木,屬木棉科,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廣西、四川、廣東、海南、福建、臺灣等省(區),國外越南、印度、緬甸、爪哇也有分布。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理事長助理、北京紅木棉工程科技發展中心秘書長熊定國介紹,木棉纖維天然超細、輕質、彈性適度,并且表層附有植物脂,使纖維外觀光潔、輕柔、不易纏結,并不會透水。木棉纖維還具有不霉、不蛀、常溫下耐酸堿、抗靜電、驅螨抑菌等特殊優越性。可廣泛用于航空、航海、軍事、醫藥、建筑等領域。
其實木棉應用的歷史很久遠,古代用木棉制作床上用品,云南少數民族用木棉被褥做女兒陪嫁。古代有“木棉袈裟”等木棉的手工紡織品。但是,木棉纖維很難被現代機械化加工、近代木棉完全退出紡織領域。
東華大學王府梅教授談到木棉紡織品開發與應用時提出,木棉纖維中空度達到80%以上,首尾封閉,具有保暖好、體積重量輕、浮力好的特點。木棉是天然超細纖維,線密度0.4~0.8dtex,而棉纖維的線密度約1.5 dtex,超細纖維目前是化學纖維的重要研發方向,具有普通纖維前所未有的特性。木棉是天然纖維素纖維,與棉、人造棉有很多相似性能,是非常理想的綠色環保纖維。
發展木棉種植對紡織業非常有意義。我國每年進口原棉300萬~400萬噸,同時我國是全球羊毛第一進口大國,此外,更大的原料缺口是占纖維總量65%的合成纖維,來源于石油。木棉纖維應用到紡織領域將會緩解紡織纖維原料緊張的局面,同時木棉的生長環境廣泛,可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
發展木棉纖維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現有的產品只是初級產品,在開清棉、梳棉、紡紗、產品設計以及后整理等環節的技術水平還需要提高。此外還需要開發更多木棉專用設備。
目前將木棉纖維應用于紡織領域已經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上海攀大木棉科技應用有限公司,經過科研攻關,突破紡織技術,改寫了《大百科全書》關于木棉只宜做填充物不宜紡紗的結論。2009年3月成立紅河攀大紡織公司,形成3000噸/年氣流紡木棉紗產能,可生產2~40支木棉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