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研判
提高出口退稅率對于依賴出口業務的企業來說是一個直接的利好,將有利于出口企業降低出口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進而有利于落實國家穩定外需的政策意圖。同時,由于政府對不同的產品實施不同的出口退稅率,也能夠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將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在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
但是,由于全球經濟的走勢依然撲朔迷離,各國進出口貿易復蘇的腳步十分緩慢,在國際市場需求繼續萎靡、價格下降幅度大于國內市場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國內的出口退稅制度來增強出口能力,恐怕難以根本扭轉當前企業出口面臨的訂單問題。因此,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短期內不斷提高出口退稅率,不僅無法拉動出口,反而有可能引起產業畸形,頗有“飲鵚止渴”之嫌。
我們認為,分析提高出口退稅的調控措施對產業的影響,必須結合該產業特殊情況,既不能過于樂觀,也不可一棒子打死。
首先,出口退稅政策并非對于刺激所有產業的出口都行之有效。通過本次調整,很多商品已經實現或者接近17%的全額退稅,日后再次上調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前文已有述及,紡織品服裝行業向來是出口退稅調控方案中的常客,此番卻未能現身,其原因正是在于,經過連續的上調之后,其空間已經有限,效果出現遞減。5月份以來各出口商會紛紛向商務部表示,要求推出出口全退稅政策。雖然出口全退稅政策符合國際慣例和WTO協議,但是目前外貿的主要壓力還是來自于外部需求的萎縮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出口全退稅會可能進一步加劇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而這并不利于中國產品守住國際市場份額。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再使用出口退稅政策,有可能使中國外貿面臨新問題。在此前美國財長蓋特納訪華過程中,“挑刺”中國匯率的爭論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影響中美及與其他國家貿易關系的矛盾將集中在貿易摩擦上。
其次,過分依賴出口退稅政策扶持不利于企業提高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外向型經濟的主體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憑借國內低廉的制造成本進入各國市場,長期被冠以傾銷罵名。更重要的是,以價格優勢而非技術優勢占領市場的產業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擠入之后,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地位。這也正是國家出臺相關產業振興計劃中的重要內容,必須進行產業調整。過高的出口退稅變相鼓勵國內廠商各到國外市場實行低價銷售,不僅未能提高企業的利潤水平,反而進一步損害了“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價格地位。
金融危機中,中國出口的放緩更大程度是源于發達國家消費需求的萎靡,一味地采用提高出口退稅率,用財政資金補貼勞動密集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難免有中國補貼世界的味道,并不利于國內的產業升級。以我國的玩具業為例,前些年粗放式高速增長積累的大量隱患,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各項成本和費用日益上升、國內外需求增速放緩等各項因素配合下直接導致全行業的低迷,調整到15%的出口退稅率并無法保證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訂單,企業要想長期生存,就必須在優勝劣汰中實現整個產業的升級。
第三,企業應該主動利用此調控環境修好內功。實施有利的出口退稅政策還需有的放矢,重點支持那些處于發展初期的弱勢產業以及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大打擊的行業。
出口退稅率的調整確實可以在短期內對行業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我國4月份出口同比下跌22.4%,但是得益于此前持續上調紡織業的出口退稅率,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下降為14.4%,好于整體出口跌勢。若沒有出口退稅政策的支持,紡織出口大跌30%—40%并非沒有可能。對于這類處于行業調整過程中的困難行業,進行必要的扶持將增強企業在危機中的生存能力,而企業也需要利用這難得的環境加速進行結構調整,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