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記者致電蔣士成院士,想請他做中國紡織報化纖版“化纖面孔”欄目的第一期人物時,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謙虛地說自己并沒有太大的貢獻,不用怎么報道。最終拗不過記者,蔣老只得答應了。
翻開蔣老的簡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貫穿他一生事業的一個關鍵詞:自主創新。
不論是在我國第一套萬噸級的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裝置的工程設計上,還是在四大化纖基地的建設上,抑或是在傾注了他大量心血的儀征化纖工程的設計上,引進、吸收、再創新是蔣老一直在走的路子。而他帶頭開發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大容量聚酯技術,更是徹底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聚酯和化纖工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正因為這樣,蔣老被人們尊稱為“的確良之父”。
沒有把遺憾帶到21世紀
1976年,國家紡織部決定在江蘇建設新的石油化工、化纖原料基地。蔣士成擔任該項目設計總負責人及工藝專業負責人,開始了項目的總體規劃工作。
在化纖老專家李志方的指導下,蔣士成總結了前面四大化纖基地建設的經驗教訓,并根據世界石油化工、化纖技術的發展趨勢,結合中國石油資源缺乏的國情,對技術路線和裝置作了大膽創新:把過去以石腦油等輕質石油為主的原料路線,首次改為以常壓柴油、減壓柴油、渣油等重質油為主的原料路線,采用加氫裂化、延遲焦化等2次加工,大幅度提高了原油利用率。實踐證明,正是這一具有遠見的創新,為以后中國石油化工、化纖的迅速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8年,蔣士成又開始投入到中國最大的化纖和化纖原料基地——儀征化纖工程的總體規劃中。作為該項目的設計總負責人,在創新理念的指引下,他主持規劃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個工廠規模50萬噸/年、最大單線產能200噸/日的聚酯裝置,以及24萬噸/年、單線產能50噸/日的滌綸短纖維裝置,在業內引起了極大轟動。
聚酯一直是我國化纖工業發展的重點,早在1998年我國聚酯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與聚酯產量迅猛發展極不協調的是,直到 2000年前,我國聚酯行業還在從國外成套引進技術和設備。這不得不令人擔憂。此時,蔣士成心底萌發了對聚酯八單元進行30%國產化增容改造的想法。這個想法在當時是很受質疑的,因為聚酯裝置先前經過10%的增容改造后,效益得到了顯著提高,如果再做30%增容,所有的工藝、設備都要重新設計。
但蔣老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該項目最終被列入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此后,來自院校、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來自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蔣士成的帶領下展開了合作。最終,聚酯八單元改造一次成功,實際增容效果達到了65%。
此后,蔣士成開始考慮聚酯全流程的國產化問題。1997年,他提出了開發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10萬噸/年聚酯技術和成套設備的設想,得到了國家和相關單位的支持,項目被列入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這是一次更艱難的征途,從建立數學模型,開發仿真系統、開發工藝、生產軟件,到攻關5個主反應器的核心技術……步步歷盡艱辛。2000年12月,當該項目的聚酯裝置一次投料開車成功時,蔣老對身邊的助手緩緩說出了一句話:“終于沒有把遺憾帶到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