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9時,伴隨著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一聲鑼響,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大廳的屏幕上,聚氯乙烯(PVC)期貨的競價集合數字跳躍而出。
1分鐘后,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收到消息,上海氯堿拿下了當日第一單賣單。“6575元/噸,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期,是一個不錯的賣出價格。”李說。
對于李軍來說,聚氯乙烯期貨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期貨業剛剛起步,他所在的上海氯堿就是當時上海建材交易所聚氯乙烯期貨市場上的常客;而1993年年底期貨市場針對上海氯堿生產的聚氯乙烯掀起的那場拋售潮,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市場上大量拋售上海氯堿生產的聚乙烯,拋售量超過了上海氯堿的產能;最后迫使化工部不得不出面干預。”他說。
16年后,聚氯乙烯再次回歸期貨市場。只是如今的市場與當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期貨業的亂世爭雄已經結束,證監會更加嚴格地監管讓當年的亂局失去了再次上演的可能;而且,與當年的短缺相比,當下國內聚氯乙烯“產能過剩、開工不足”已經成了流行語。
首日波瀾不驚
PVC期貨上市首日,先是高開高走,主力0909合約開于6575元/噸,較掛牌基準價6300元/噸高4%;之后價格緩勢下滑,跌至6500一線后開始窄幅震蕩,交投活躍,尾市報收6490元/噸;盤中最低價位6435元/噸,最高價位6630元/噸,成交均價為6495元/噸。
“首日上市基本呈現高開低走的態勢,整體走勢貼近當前PVC市場實際情況。”廣發期貨投資研究部研究員蔣嬋杰分析。
“國內PVC主要采取的電石法,市場普遍認為,超過6500元/噸,就可以獲利。超過6500元/噸,很多電廠就可能開工復產,因此壓力也比較大,當日的走勢也反映了這個特點:從華南市場6325元/噸的均價來看,超過6515元/噸附近時就可以套利了,當沖到6600元/噸的高位時,大量賣單出現將價格了壓下來。”蔣嬋杰分析。
從持倉排名上看,浙江地區資金在PVC期貨合約上尤為活躍,如浙江大地、浙江永安、浙江天馬等;華南地區的廣發期貨持倉量也排在多頭前十。
對于上述持倉結構,長城偉業期貨董丹丹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浙江地區資金雄厚,更為重要的是浙江、華南地區為我國PVC消費重地,這些地區集聚了大量的貿易商和消費商,對PVC期貨有著較高的熱情。”
6500元/噸分水嶺?
PVC期貨推出前夕,在神華期貨與大連商品交易所聯合舉辦的PVC期貨投資報告會上,有40多家PVC相關企業負責人冒雨參加。
“當時跟我們簽約的企業就有10多家,現在陸續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神華期貨化工研究員劉勇說,在前期會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隨后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會參與進來。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走勢如影隨形。
長城偉業期貨提供的資料顯示,25日PVC現貨價格基本持穩。齊魯化工城PVC報價6400元/噸,實際成交靈活,交投一般;華中PVC市場報價變化不大。
2008年,聚氯乙烯現貨價格曾出現劇烈波動。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聚氯乙烯價格從最高的超過9000元/噸一路下跌,最低時甚至跌破5000元/噸。
經歷了去年產品價格瘋狂上漲和下跌之后,行業元氣損傷嚴重。中國石油(13.11,0.01,0.08%)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趙俊貴介紹,行業平均開工率在2008年四季度時不到50%,即便到現在也僅僅在50%-60%之間。
“目前,PVC主要用于房地產。而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需求很難回暖的情況下,PVC價格主要取決于成本。”廣發期貨蔣嬋杰分析,“成本驅動成為決定PVC期貨和現貨價格走勢的一個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