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機構:預計2013年全球可能面臨原油短缺
國際能源機構(IEA)25日指出,由于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和其它產油國在原油開采和生產方面投資速度減緩,到2013年,全球可能面臨原油短缺局面。 國際能源機構執行干事田中伸男當天在東京接受專訪時表示,不能排除全球在2013年和2014年面臨原油供應短缺的可能性。他指出,目前(全球在原油開采和生產方面的)投資已經下降,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那么原油供應困難就會出現。據田中伸男預計,到2013年,歐佩克剩余產能將降至日均350萬桶以下。此前,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組織成員國已經推遲了35個原油開采項目。而據日本經產省透露,沙特和科威特則已放棄或推遲了部分在尋找新油田、擴建已有油井以及新建煉油廠等方面的投資計劃。
行業新聞
中巴簽百億美元貸款換石油協議
貸款換石油再下一單,19日,巴西國家石油公司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為期10年的100億美元貸款協議。同時,巴西國家石油公司與中石化敲定為期10年的原油長期出口協議。 此次貸款換石油協議是巴西政府和中國政府合作計劃的結果,貸款將用于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的投資計劃,包括從中國購買貨物和服務的融資。雙方同意增加巴西到中國的原油出口量。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是巴西最大的能源公司。該公司需要資金來開發近年來巴西發現的幾個特大型海上油田。 今年2月迄今,我國已經簽訂了5單約450億美元的貸款換取石油協議,以獲取長期穩定的能源供應,它們包括俄羅斯、巴西、委內瑞拉、安哥拉以及哈薩克斯坦。 當日簽署的文件中還包括啟動一份巴西國家石油公司與中石化全資子公司聯合石化亞洲公司簽署的長期出口協議。協議規定,2009年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向中國每日出口15萬桶原油,從2010年起至2019年每日向中國出口20萬桶原油,相當于每年1000萬噸原油。記者了解到,這一協議量相當于我國進口原油總量(日均)的5%到6%,為我國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提供了新保障。2008年我國進口原油1.79億噸,進口有54.9%來自亞洲,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局勢動蕩的中東地區,有30.8%來自政局不太穩定的非洲。 此外,巴西國家石油公司還與中石化簽署了一項勘探和設備、服務供應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感興趣的幾個領域展開合作。
此舉可減少外匯貶值風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貸款換石油協議讓中國獲得了較便宜的長期穩定的原油供應來源,而且分散了外匯儲備的貶值風險。林伯強解釋,目前我國購買原油主要是短期項目,價格波動頻繁;而上述長期原油供應協議,盡管價格仍參考市價,但因是產油方與我國的直接對接,價格將相對便宜。此外,我國約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包括大筆美國國債,目前狀況下,美元貸款的回報自然高于美國國債,因此貸款換石油相當于減少了外匯貶值風險。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也表示,石油貸款可以緩解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的壓力,以及未來美元貶值的風險,總體來講是一個較好的舉措。
國家能源局牽頭 石油天然氣立法再啟動
業界呼吁多年的石油、天然氣行業立法又開始了“萌動”。CBN記者獲悉,近期受國家發改委召集,有能源專家、法律專家及石油企業內部人士參與,《石油(天然氣)法》的起草準備工作開始啟動。國家發改委政策法規司權威人士向CBN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他表示依照工作安排確實有起草《石油(天然氣)法》的計劃,但目前只是前期準備階段,尚無明確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