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轉驛站
其實,在當年的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立邦對于郭嵬來說注定只會是職業旅途中的一個驛站,其離開立邦只是時間問題。
在中國市場上已成“乳膠漆”代名詞的立邦,當年在面對華潤(嘉寶莉、大寶、展辰達、美涂士、中華)等眾多本土木器漆廠家對木器漆市場終端強勢掌控的前提下,后知后覺的想分一杯羹和出于當時競爭戰略的考慮,引進本土木器涂料企業之高管應該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
于是,以郭嵬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本土木器涂料背景人才的到來,便成為立邦的一種自然選擇和實現中長期競爭戰略的最佳過渡。而這樣的過渡在家裝木器漆市場的逐年萎縮、企業長期競爭戰略更加清晰和“康師傅”入主立邦已成事實之后,也便宣告了其使命的結束。
那么,除了最為重要的企業戰略實現的考量因素之外,對于郭嵬的離開,還有其它的補充解釋嗎?
1、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對高管人才的素質也會提出一些更新、更全或更高的要求,有些甚至會要求高管們的領導方式做出一些轉變。本土高管們從根上來說,仍屬于本土文化下的管理者范疇,這并不完全符合立邦等跨國企業對高管人才的最終需求。而試想要改變已年屆知命的郭嵬之思想與作風,又是何其困難。
2、一個純本土化團隊與一個具有跨國公司背景的管理團隊之間的融合,原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與過程。在企業的運營發展上,雙方也必然存在著諸多不同的觀點與理念,由此而產生磨差甚至沖突,實是在所難免。尤其是在不進則退的市場競爭規則與“在這樣的融合尚未完全取得一致,而企業又迫不及待的開始實施新一輪更為宏大的戰略”背景下。
3、跨國外企向來“不善于”使用本土背景的高管,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會長期重用”本土背景的高官,因為他們的戰略是基于亞太或全球性的,是基于企業的長期發展的。
4、對立邦來說,郭嵬加盟后的一段時間里,其對1687木器漆的投入自然非常舍得。電視廣告頻繁發布,各大城市公交及路牌等戶外廣告也成為家常便飯,同時對油漆工的籠絡也小有成效。然而,正當凱歌高奏和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家裝木器涂料的萎縮和ICI在建筑涂料的步步緊逼),或許早期在木器涂料上巨額的廣告投入所導致的利潤赤字便開始發揮作用,一度輝煌的1687木器漆也就漸無聲息了。
自2006年下半年“康師傅”開始陸續入主立邦后,立邦的人事變動就變得異常頻繁。終于在2007年年底,在立邦的中高層人事大調整中,郭嵬不得不辭去木器漆事業部總經理一職(旋即加盟展辰達)。至此,郭嵬在跨國涂料巨頭立邦的高管生涯畫上了句號。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將如此人性使然的現象看的過于復雜,中國有句俗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稍加了解,由西方社會而來的跨國企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三、推倒重來
在離開立邦后,郭嵬旋即加盟展辰達。用陳冰的話說,這或許可以比作是“遲來的愛”。筆者在2006年10月與陳冰的交談中,他曾親口言及郭嵬,并說當年郭嵬離開華潤“原本”是要來展辰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