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高新技術纖維是重點
在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指導、推動、支持下,化纖及相關企業通過產學研政結合、協同攻關、自主研發和創新,高新技術、差別化、功能纖維發展迅速。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葉永茂指出,目前耐高溫芳綸1313、超高超強模聚乙烯、聚苯硫醚(PPS)、芳砜綸、玄武巖纖維等已處于由產業化到工業化階段,包含原絲、碳化、復合材料一體化研究的碳纖維成套技術、芳綸1414、芳綸Ⅲ、lyocell等纖維正處于由中試攻關到產業化生產階段,而PBO、SIC、PBI等纖維需要進一步中試或產業化攻關。
針對我國高性能纖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葉永茂提出了新時期化纖行業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要充分認識到我國高新技術纖維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和亟待強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對重點項目支持力度,針對國際發展,找準薄弱環節,組織多方力量,搭建產學研創新服務平臺;要充分認識高新技術纖維產業的風險因素,扶優扶強、突出重點,加強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積極穩妥推進項目實施;進一步加強工藝及設備的工程化配套研究,加強對耐高溫耐腐蝕特種纖維材料及裝備研發力度;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纖維產業信息化和標準化工作,加強各類技術法規、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與國際接軌力度維護產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關注保護和知識產權,提高維權能力。
“金融危機雖給化纖行業帶來巨大困難,但同時也在催生高新技術,推動行業優勝劣汰、結構優化、節能減排、產業升級。”葉永茂對未來充滿希望。
謹慎上馬碳纖維
碳纖維是與會者密切關注的話題之一。近3年來,我國的碳纖維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主要表現在制約碳纖維的瓶頸––原絲技術有所突破。我們用自己的原絲生產出的碳纖維,性能指標基本上達到了日本東麗公司T300量級的水平,初步滿足了國內軍、民用產品的需求。同時還突破了實驗室和生產線上的中試水平,已在國內建起了幾個千噸級生產線,并且還有幾個千噸級生產線正在建設中。其中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用自主研制的原絲生產出的碳纖維,經全面嚴格綜合的評定,確認其已達到了日本T300量級纖維的水平。拓展的千噸級生產線已于2008年投產運行,其碳化設備則由美國哈泊公司引進,且其第二套千噸級生產線設備也已運達,正在安裝調試,近期擬建成3000 t/a的產能。江蘇連云港的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則已加速建成了一條千噸級生產線,從原絲到碳纖維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設備自己設計制造,并已于2008年12月開始生產試運行,長遠計劃上要萬噸級的生產線。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陳紹杰介紹,世界性碳纖維金融危機已經結束,2009年世界碳纖維可達到新的供需平衡,2010年會出現產大于銷、供大于求的局面。對碳纖維的發展,陳紹杰提出五點建議:慎上碳纖維,如無可靠技術來源、無原絲和碳纖維的自主知識產權、無強大的投資能力以不輕舉妄動為宜;碳纖維產品需經過嚴格技術評定;要注意下游產品的開發;工業領域的應用是產品開發方向;注意設計和制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