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甲醇市場需求銳減,在今年上半年,市場整體呈現持續弱勢震蕩狀態。在國內產能過剩、市場依舊低迷、盈利艱難的情況下,又遭遇國外低價甲醇大量涌入。業內各方急盼國家相關部門盡快給予政策扶持,以幫助甲醇企業擺脫生產經營困境,使行業走出低谷實現復蘇。
市場缺乏下游支撐
甲醇上半年市場運行的主要特點是下游整體需求不足。上半年甲醇主要下游產品需求不旺,開工率不足,導致市場疲軟。如甲醛上半年開工率僅為50%左右,二甲醚開工率更跌至15%左右,醋酸、甲基叔丁基醚(MTBE)開工率也均不理想。
上半年,甲醇市場價格整體在低位運行,春節后雖有小幅攀升,但由于缺乏下游支撐,沒能維持上漲勢頭,平均價格基本在1850~2050元(噸價,下同)間僵持。其中,華北地區主流成交均價穩定在1900元左右,東北地區在1800元左右,西北地區企業出廠主流均價在1600元,華東港口市場均價在2000元,華南港口市場主流平均價在1970元。上半年市場長期出現下游買家“詢盤多、觀望多、成交少”的狀態,市場氛圍冷清。同時,在市場價格低位運行的情況下,甲醇各生產企業均在虧損狀態下生產經營,多數企業僅能維持現金流。
國內產能嚴重過剩
國內甲醇產能處于過剩的狀態,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甲醇的消費仍以傳統的甲醛、醋酸、甲基叔丁基醚、農藥、甲胺、甲烷氯化物等下游產品為主。這些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傳統消費領域已經無法消化快速增長的產能,特別是受金融危機影響,這些領域需求減少,導致甲醇價格縮水。目前聯醇開工率僅20%左右,煤制甲醇開工率約為30%~40%,天然氣制甲醇開工率50%~60%,焦爐氣甲醇開工率80%左右。另一方面是甲醇制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烴等下游需求并沒有按市場預期實現,導致甲醇產能擴張速度遠遠高于市場需求的增長。
目前國內甲醇面臨嚴重過剩,甲醇企業向下游發展已成為必然的出路,因此業界期盼國家在甲醇企業申報下游產品項目時給與優惠政策,并能夠及時批復,以盡快推進下游產品的發展。
國外低價進口劇增
另外,上半年國內外甲醇成本的巨大差異,導致國外低價甲醇大量涌入。中國甲醇市場雖在低位徘徊,但相對于裝置規模大、且以低廉的石油伴生氣和天然氣為原料的全球甲醇市場而言,仍屬高價格區域。同時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下跌,國際甲醇進入中國的成本大幅下降,導致國際主要甲醇生產國的產品大量出口到華東、華南地區,港口庫存激增,價格維持低位。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1~6月份,中國甲醇進口總量達350萬噸左右,約占總供應量的40%。
受進口甲醇沖擊,甲醇港口價格低于內陸。由于受大量進口影響,港口庫存不斷增加,致使傳統高價位區的主要甲醇消費市場華東和華南地區價格低位震蕩,出現與內陸地區價格倒掛現象,內陸價格高于港口價格。
6月24日商務部公告對原產于沙特阿拉伯、馬拉西亞、印度尼西亞、新西蘭四國的甲醇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預計此舉措會影響甲醇進口。為此,業內人士預測,下半年國內甲醇市場整體情況不會出現大幅的下跌趨勢,亦不會出現大幅的上漲,主要市場將基本維持在1900~2200元范圍內盤整。
為破解甲醇市場困局,業內人士呼吁國家和有關部門各方給予政策扶持和鼓勵:一是建議國家對甲醇執行比化肥更為優惠稅收政策,即增值稅由現在的17%降到10%左右;二是建議鐵道部取消對甲醇加收的50%危貨品附加運費,并按實際轉運數量收取費用;三是建議國家對天然氣甲醇企業與化肥企業執行一樣氣價,對于天然氣制甲醇企業來講,天然氣成本占到總成本的80%~85%,面對當前的甲醇市場,現在的天然氣價格生產企業很難承受;四是目前的白熱化競爭,對國外生產企業和國內生產企業都不利,因此需要建立國外企業與國內企業的協商機制,共同維護市場,實現雙方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