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國內油價兩次上調,國際油價卻一路跌至每桶60美元。面對國內油價“虛高”的指責,國家發改委官員10日表示,石油公司暴利是一種誤解。然而,國內油價是否虛高?石油公司是否暴利?石油行業利益鏈條錯綜復雜。
-國內外油價是否有可比性?
-中國油價高在哪兒?
-油價高企誰為最大受益方?
-未來油價何去何從?
價格誰高?
官方、業界爭論不下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本月8日表示,6月1日和6月30日我國汽柴油零售價格兩次上調后,距國際油價分別有7美元和8美元的差距。次日,中石化某權威人士列出更為詳盡數據,指按7月6日匯率折算后,美國不含稅汽油價格折合人民幣3.99元/升,柴油為3.83元/升。而當日不含稅的國內汽油為3.47元/升,柴油為3.38元/升,分別比美國低13.03%和11.75%。
這一看似有力的數據被業內分析師指為“田忌賽馬”。
易貿資訊石油分析師廖凱舜表示,由于雙方油品不同,因此中石化提供的數據不構成類比。
首先,中石化所稱美國汽油價格,并沒有說明是哪種油品,而提到的國內油品是全國90號汽油的平均價格。但因90號、93號和97號汽油油品不同,價格也不具有可比性。美國87號汽油與北京地區93號汽油相比,價格相當。原因在于北京地區汽油是國三標準,油質高于其他地區的93號汽油,價格也相對高些。用國內價格較低的90號汽油去比美國價格較高的油品,結論當然是國內較低。此外,中石化折算出的美國不含稅汽油價格為3.99元/升,實際上目前美國87號油品在品質和價格上都是最低的。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許昆林10日出面澄清我國石油價格高于國際之說,支持了中石化的結論,稱“我國汽油含稅零售價格要高一些,但不含稅價格基本相當:以北京地區93號汽油為例,含稅零售價格為每升6.37元,不含稅價為每升4.25元”。
廖凱舜說,在油品相同的情況下,國內不含稅汽油的價格肯定高于美國,更別說含稅的價格了。
價高在哪?
稅收和輸送成本高兩倍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國內石油價格絕對值高是肯定的,高就高在稅上。”
他介紹,國內汽油稅成本約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兩倍。工藝成本方面,中國汽油零售價格中輸送和銷售環節成本所占比重也過高。如,美國零售和輸送環節成本一般占零售價格的12%左右,在中國這一比例為20%。
我國汽油之所以征稅較高,許昆林認為,我國石油資源缺乏,對外依存度已達51%,必須利用價格和稅收杠桿,促進節約利用。國內外價格出現差異也屬正常。首先是原油購進成本不同。美、英通過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在海外占有大量的低價資源,原油購進價相對較低。而多數亞歐國家,石油資源匱乏,且海外找油成本相對較高。
按照發改委公布的數據,以北京地區93號汽油為例,含稅部分包括增值稅0.925元/升、消費稅1元/升、城建教育附加費0.193元/升,合計2.12元。
單純從稅收這一角度比較油價,美國油價含稅比重為15.36%,中國油價含稅比重高達36.22%。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指出,在稅制不同的前提下,爭論國內與國際的差價沒有意義。同時董秀成認為,石油是一個上、中、下游聯動的產業,只看煉油這一部分,顯然不合理。
漲跌誰定?
定價機制再遇考問
油價是否存在倒掛,漲跌調整是否存在脫節?公眾對漲價的質疑,引發官方聲音介入,而官方的介入使得公眾再次考問起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
某石油專業網站負責人表示,盡管已公布成品油定價細則,但仍難以測算國內成品油的價格成本和利潤空間。
今年1月1日,我國實行成品油稅費改革,并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定價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流動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
隨后,我國頒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于每桶80美元時,按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80美元時,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按照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但在制定油價時,綜合參考國際原油的標準是什么?合理加工利潤又是多少?計算方式業內人士都不知情,外人更無從知曉。
廖凱舜表示,成品油價格構成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國際原油,即石油成本;第二是稅收;第三是加工利潤。“這三項都是模糊的。”以前,我國按照布倫特、迪拜和辛塔三地的平均原油作為原油參考價格,現在則綜合考慮三地平均油價。至于“綜合考慮”如何計算?無從摸透。
至于加工利潤,只有專業機構才能推測到一個大概的數值。
此前,發改委相關人士曾表態,成品油定價機制不能讓人人都算得明白,為的是防止投機。
利益何在?
最大利潤來自加油站
記者從中石油銷售公司了解到,成品油從原油到進入加油站,煉廠和銷售可謂行業利潤的核心環節。
銷售公司相關人士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兩大主營公司將進口原油及其就近開采和購買的原油運輸到煉廠,煉化產出汽油、柴油。接下來主營公司煉廠將成品油直接發給各自銷售部門的大區公司(如,華東、華南、華北、西北公司)。煉廠給大區公司的價格叫做“出廠價”,一般不對外公布。
“大區公司拿到成品油后直接給系統內的省級銷售公司配送,一般不賣給系統外的單位。這一價格叫做‘調撥價’。”大區公司會加收一定的運輸、流通費用和少量利潤,大概加價在每噸100元以上。
“省級銷售公司拿到成品油后,一方面給自己系統內的市級銷售公司和加油站,另一方面賣給批量較大的民營加油站或批發商,這一價格叫‘批發價’。”該人士同時表示,“主營公司的批發價會有較大差別,給系統內市級銷售公司或加油站,大概每噸加價百元以上;系統外的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加價300元-600元不等”。
經兩次調價,主營銷售公司已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加上各銷售公司為完成銷售任務及地方煉廠的沖擊,目前批發價格的優惠幅度很大,導致加油站成為最大的贏家。
“目前加油站利潤達每噸500元-1000元,而發改委規定加油站的利潤不低于300元每噸。”該人士表示。
暴利是誤解?
每噸毛利過千
許昆林澄清國內油價的同時,也在為石化企業辯護:“國產原油成本低,石油公司暴利,這是誤解。”
數據顯示,中石油和中石化去年分別實現利潤1618億元和242億元。
許昆林稱,相對于龐大的資產而言,毛利潤看起來很大,實際利潤率并不高。
此番解釋使得成品油利益鏈更顯撲朔迷離:強勢壟斷,名列500強,卻沒有高利潤率。兩大主營公司的成品油利潤主要由煉廠利潤和銷售公司利潤組成。國內成品油毛利潤到底幾何?本報記者請業內人士進行了仔細的估算。
“煉廠利潤達到10%左右,每噸大概有600元的利潤空間,但每個煉廠的利潤都是有差別的。”東方油氣網副總經理鐘健向本報記者透露。
“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相比國外公司利潤,我國煉廠的利潤確實較高。”廖凱舜說,國外石油企業的利潤是根據市場來調節的,油荒時利潤較高,供大于求時利潤很小。
銷售方面,主營銷售公司利潤分流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成品油直接進入自己的加油站銷售,按目前市場價格計算,在不剔除運輸流通成本的情況下,銷售公司毛利潤達每噸1200元。這個數據在不同地區、公司各有不同;另一部分是銷售公司進行批發,相同情況下,毛利達每噸400-700元左右。
廖凱舜總結,銷售環節再加上煉廠每噸近600元左右的毛利潤,主營公司在不剔除運輸流通成本的情況下,每噸成品油約有1000-1800元的毛利潤。
可有降價空間?
銷售競爭比合理定價更有意義
至于當前油企是否存在暴利,鐘健認為,從煉油環節來看,“暴利”之談意義不大,主營煉油出廠價是可以自行調節的,集團公司可根據經營方針的需要,或“做大煉油”,或“做大市場”而靈活浮動出廠價。另外,任何一個企業的生產成本都是可以通過優化管理而減少的。但從壓價空間上來看,通過壓縮煉油成本而降低油價的空間已十分有限。
“油價的下降空間存在于銷售市場的競爭中。”鐘健指出,營造一個必要的競爭環境,遠比爭論如何定價更有意義。
6月30日調價后僅10余天時間,由于市場中的競爭因素再次活躍,柴油批發價已跌破規定批發價每噸400余元,零售價也比規定零售價下跌了每噸200余元。鐘健認為,照目前的市場氣氛判斷,7月底之前可能將這次600元的上調幅度全數跌回。
因此,銷售市場上的競爭才是降價最有效的手段。鐘健表示,雖然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的競爭環境還不完善,但由于存在約4萬個民企加油站、3000余個民營批發企業、若干個帶有“中字頭”的大型國企石油銷售集團的參與,已初步形成成品油市場的競爭態勢。經過競爭“洗禮”之后的油價將是今后市場的主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