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巨頭近期頻頻傳出海外收購的消息,今年6月中石化并購Addax公司;中石油可能拿下YPF石油公司控股權;這兩樁是今年全球石油領域最大的收購。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近期的收購屬于中國油企的第二波擴張,與此前不同的是,除了更加重量級以外,收購方式也有了明顯的不同,開始從收購企業轉變為收購控股公司股權。但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其中伴隨更多的是經濟利益還是風險,能源海外擴張的戰略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08年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年度工作報告中,就不難發現這樣,與此戰略相對應的,對于本年度海外油氣業務規劃的相同字眼“以獲取掌控資源為主要目標,加快國際油氣業務發展。”
抓住有利時機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戰略性投資和并購機會,爭取實現重大突破。監管部門在召集三大石油公司負責人談話時如是表態。
于是,自國際油價從140美元暴跌開始,在眾多國際中小石油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時刻,三大石油公司紛紛選擇了出海并購的戰略。
海外并購激增
僅僅上半年,包括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中石化宣布并購瑞士Addax公司在內,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出手收購海外油氣資產的成功案例達到了7起。
有數據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在油氣資源領域的并購額增加到約820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加八成。
不僅僅是數據上的變化。相比于以往中國油企的海外并購,此輪并購可以看作中國能源企業在數次并購失手后的經驗總結。
參與過中石化并購Addax公司的投行人士稱,從開始的談判、估價到避免收購政治化情緒等,中石化在操作上越來越體現出一個國際化公司的作派。
此輪并購的另一個特點是補齊企業業務短板。中石化并購Addax公司成功,將促使海外油氣產量劇增。中石化海外權益油總產量同比將增加78%。同樣,中石油并購日本大阪煉油廠,也將使其中下游海外業務得到有益補充,完善其產業鏈。
同時,之前的油企并購主要集中在與中國政治關系密切的在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而近期,包括加拿大、瑞士、阿根廷等歐洲、美洲國家的油企資產也成為中國企業的獵物。
究其原因,除了上述資產自身的經營問題外,中國企業在收購方式上的變化也成為新的動力。參股、聯合收購、貸款換石油等不同的并購方式都在此輪并購中得以體現。
“走出去”的風險
但并購風險仍不可小覷。
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股權,其收購價比5月22日收市價5.04新元溢價約24%;而在伊拉克項目中,中石油扣除投資成本后桶油報酬僅為2美元,這也是其他競標對手退出的原因;從這些案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海外并購存在的價格風險。
另外,國際油價的走高也會增加并購風險。例如中石化收購Addax公司、中石油收購阿根廷YPF等項目,有的尚未最終達成協議,有的仍然在談判階段。一旦油價走高,上述交易的成本將會增加、交易阻力也將無形中加大。
有分析人士強調,要以戰略的目光來看待此次海外能源并購,不要太計較短期資產價格的漲跌。這樣的論調目前在國內甚是流行,而這無形中也增加了中國油企海外并購的政治風險。
同樣,海外并購的地域風險仍然存在。翻看上半年中國油企的收購成果,其收購的資產仍然以分布于伊拉克、北非等政治風險高的敏感地區居多。以瑞士Addax公司為例,其最優質的資產是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的Taq Taq油田,而該油田所處地,一直是當地兩大政治軍事組織爭奪的地區,武裝沖突不斷。
此外,在某些歐美國家中,很多投資者認為中國油企并購的目的十分值得懷疑。在他們看來,中國企業并購沒有遵循市場規律,高溢價和激進策略讓他們感到擔憂。實際上,在澳洲、美國這樣的資源大國,中國油企幾乎沒有獲得并購成功的案例,這種現狀是否會變成中國油企海外收購的阻力之一,同樣值得思考。
除了上述海外收購需要考慮的風險外,并購后續工作中的文化整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商務部經貿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主任趙萍曾表示,對于收購后的文化整合,企業進入前一定要了解當地的整個市場環境,法律制度,在進入后則需要跨越文化方面障礙。對于中國油企來說,包括對并購企業的整合、上下游的統籌等等都是隱藏的風險。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油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缺乏統一的協調。記者在和多位業內人士處采訪中了解到,現階段,中國油企在海外并購中并沒有形成溝通機制,三大石油公司的并購都是各自為戰。最新的例子是,中石油在海外簽署大量的天然氣采購合同,抬高市場價格,使得另外兩家國家石油公司怨氣不小,很多預期的采購因為價格被抬高后難以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