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電石裝置自去年8月以來始終平穩運行,產品銷售順暢,目前噸產品還有100~200元的毛利潤。”7月15日,陜西榆電陽光化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馬占玉頗為自豪地對CCIN記者說,是實施循環經濟讓他們擺脫了困境。
據了解,受金融危機影響,去年下半年至今,下游聚氯乙烯企業開工率嚴重不足,對電石的需求大幅減少。目前,榆林地區電石出廠價普遍只有2650元/噸,比去年最高出廠價暴跌40%。而原料蘭炭到廠價依然高達900元/噸,扣除水分和部分焦粉,干基粒狀蘭炭實際到廠價超過1120元/噸,比去年最高價還高 20多元/噸。所用電力價格一直保持在0.412元/千瓦時的較高水平。此外,下游企業因流動資金不足,付款方式由現金支付改為承兌匯票,按1%貼息計算,每收回100萬元的貨款,企業就要減利1萬元。再加上電石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目前全行業的開工率仍只有60%,絕大多數企業生存艱難。
而榆電陽光化工有限公司之所以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主要得益于循環經濟。公司在建設密閉電石爐時,就配套建設了電石爐尾氣凈化循環發電系統。僅憑這一系統,就可節約1/4的電力成本。公司單位產品電耗始終未超過3250千瓦時/噸,比行業平均電耗低200千瓦時/噸。該公司近期還將斥資300萬元資金,對電石爐尾氣凈化和發電系統進行技術升級和擴能改造,計劃啟動另一臺1.65萬千伏安密閉電石爐和更大的發電機組。
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還有不少電石企業突破困局也是受益于循環經濟。
內蒙古白雁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秀告訴CCIN記者,幾個月前,他們投產了2臺3萬千伏安密閉電石爐,使其電石產能一下提升至40萬噸/年,所產電石爐尾氣約2億立方米/年。這些電石爐尾氣經除塵凈化處理后,全部用于氣燒石灰和烘烤蘭炭,僅此一項,就可使噸電石綜合成本降低100多元,從而支撐公司裝置始終保持滿負荷運行。
目前,公司正與河北兩家企業聯手,擬投資17億元,分3期建設20萬噸/年醋酸乙烯、10萬噸/年聚乙烯醇項目。屆時,企業不僅要把電石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渣、廢氣全部利用,還要把所有裝置的余熱、余壓實現能量梯級循環利用,在大循環中套小循環,通過延長產業鏈促進大循環,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烏海君正實業公司副總經理任啟明表示,借助君正集團煤炭、電力、電石、聚氯乙烯于一體的產業鏈優勢,公司日子相對好過一些。但以目前烏海地區的電石出廠價及焦炭和電價計算,若脫離了集團公司的“照顧”,就會陷入虧損。君正實業公司現正在加緊電石爐尾氣凈化回收項目建設,明確要求將原計劃10月才能投用的尾氣回收裝置提前到8月運行。同時他們也在加緊7萬噸/年電石爐尾氣凈化制甲酸鈉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一旦這一項目建成投產,每年的銷售收入就將超過1.4 億元,經濟與社會效益將十分可觀。
寧夏大地冶金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延輝這兩天格外高興,因為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近半年的緊張調試與參數優化,該公司國內首套(也是全球首套)的6萬噸/年電石爐尾氣制合成氨、焦爐煤氣燒石灰以及煤矸石、電石爐尾氣粉塵、煤泥發電等循環經濟項目已經全部打通了流程,并產出合格產品。
“實踐證明,電石爐尾氣凈化生產合成氨技術是完全可行的。電石企業是完全可以通過循環經濟強身健體、渡過難關的,電石行業也完全可以通過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魏延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