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加油時,賈先生也買了中石化油站做特價促銷的礦泉水,但這絲毫沒有減少他對于成品油再次漲價的抱怨。
93號(Ⅲ)6.25元/升、97號(Ⅲ)6.77元/升、0號柴油(Ⅲ)6.02元/升。國家發改委宣布再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在現行價格基礎上汽、柴油每噸上調600元,中石化、中石油在廣州的大部分加油站點掛牌價均以公布的最高零售價執行。民營加油站點也沒敢造次,緊隨其后。
但在安撫消費者情緒上,卻各有其招。中石化悶聲“堅挺”最高限價,盡管不愿意承認,但旗下站點確實出現特價促銷礦泉水的象征性優惠;中石油拿出少數站點直接讓利,油價每升便宜1-2毛錢;個別民營油站則用預付、月結優惠或者積分送禮等方式吸引顧客。
廣東油品需求高
與重慶等地區的“高調唱反”不一樣,廣東成品油的批發價、零售價在某種程度上有一致穩定的步伐。
“我們的批發價,基本上比中石化、中石油每噸低300塊。”廣東一家持有成品油批發牌照的民營油企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其成品油批發主要面向珠三角。盡管民營油企在新一輪油價上調中有了更大的批發讓利空間,并試圖讓自己的價格比競爭對手便宜,但因其所占市場份額不多,不足于影響廣東成品油批發市場價格。
“2008年,兩大油企在廣東成品油批發市場份額占到90%左右。”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向時代周報記者說道,在兩大油企主導的廣東成品油市場,無論是批發還是零售,價格相對穩定。雖然兩大油企壟斷的廣東市場局面,已經被今年5月高調宣布以“低價”入市的中海油打破。但“雖說各個公司都有自身一套營銷策略,但誰都不會貿然去破壞這個市場。”
“自己賣給自己的生意,比較兩者間批發價的競爭意義不大。兩大油企的油在各自的內部系統消化后,已所剩無幾。若兩者調整成品油批發價,只在于兩大油企欲將更多的贏利放在自身的上游還是下游業務。”香港大福證券[2.44 1.25%]石油分析師余曉毓認為,整體而言盈利都是屬于一個集團。
實際上,兩巨頭的競爭更多在零售市場。“國家制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價,就是鼓勵它們競爭。”余曉毓說,在油價零售沒有設置下限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降價來刺激銷售,至于降價的幅度則實際上考驗兩大公司在成本控制上的實力。目前的情況是,兩者在零售終端的掛牌價都大體一致維持在最高限價水平,表明“大家都想賺到更多的錢”。
而廣東成品油銷售并不需降價刺激需求。“國內的汽車銷量每個月都在創新高,尤其南方城市的民用車銷量高于北方。”余曉毓表示,雖然上調油價,在民用車的銷量非常大的前提下,汽油的需求實際上并沒有減弱。
中海油攪局
盡管中石油、中石化有聯手穩價的市場默契,但在搶占資源、市場上毫不相讓,而隨著中海油加入戰團,競爭格局更顯微妙。
所謂的“石化雙雄,劃江而治”已成往事,實際上早已彼此“越界”。作為成品油的消費大省,廣東市場早已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這塊蛋糕的分配還遠未成定局。目前,中石化在廣東乃至整個南方市場,批發、銷售量以及加油站布點,都盤踞市場首位,對于零售仍然在大力拓展。
但中石油要做大華南市場的姿態已經日益昭顯。“把華南銷售建成成品油年銷量超千萬噸企業,實現市場份額40%、50%的目標。”這是中石油總經理蔣潔敏在今年2月份來中石油華南公司調研時提出的要求。對于更為具體的計劃,中石油華南銷售團隊表示,“華南市場份額在2010年達到33%,到2015年達到45%。即要利用5~8年時間,華南公司要實現成品油銷量翻一番。”
目前,中石油的煉油廠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等油氣資源豐富的地區、。因此,在華南的銷售,遭遇到了“北油南運”的運輸瓶頸。為了實現成品油銷量翻一番,中石油勢必要解決供應瓶頸。今年3月,中石油終敲定在廣東揭陽市惠來縣投資建設年產5000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該項目計劃于2010年開工,可望在三年內建成投產。此外,中石油做大南方市場,“很大一個責任是為了其北方煉油廠能夠順利地生產而進行調控。”姚達明說道。
隨著中海油新進入廣東市場,使得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微妙。“中海油的進入,對中石油、中石化有牽制的作用。”上述的民營油企負責人說道,原油生產成本更低的中海油,相比兩家無疑更有競爭力。為配合零售市場,今年3月,中海油在惠州的1200萬噸煉油廠已經正式投產。
但進入零售體系,對中海油來說是又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中海油進入的時間比較晚,拓展下游業務的成本會很高。”一位國內石油分析師向記者指出,中海油鋪開網點需要時間和資金的投入。近年來,民營加油站點已經被中石化、中石油搶奪得所剩無幾。
一位佛山從事油品貿易的徐先生告訴時代周報,在佛山可以收購的民營加油站點已經很少,而他所在公司旗下的加油站點在前幾年價位高時,已全部賣給了中石油。目前,“中海油在佛山的動作并不明顯”。
姚達明建議,中海油零售布點要兩路并行。除了收購民營油站外,還需在新興社區搶先布點。“新興社區這點是肯定要布的,你現在不去做就會被搶掉。”
但即便進入時間晚、門檻高,中海油必須走這一步棋。“它需要分擔上游盈利的風險”石油分析師余曉毓指出,“中海油往下擴張是必須的,因為上游盈利波動太大,如果原油價格一旦往下行,其整體盈利的跌幅會很大。”
“就產業鏈條構成的生產成本上看,中石油更有優勢去削減這個零售終端的價格。”余曉毓總結道,80%原油依靠進口的中石化,在生產鏈條上根本沒有辦法去削減這方面成本,但油價下行公司則盈利。而中石油80%-90%原油均由自己生產,原油生產成本是可控的,但一旦國際油價走低,煉油則會發生虧損。國際原油價格仍然左右著這三大油企的盈虧。
爭奪石油儲備庫
全球原油價格上漲迫使國內上調成品油價,并不能使得市場信服。在油價上調后,7月份的國際原油價格掉頭連續下行,使得市場憧憬成品油價下調。
《華爾街日報》刊文認為:目前中國正在加緊建立石油戰略儲備,4月以來大量進口原油。油價上調背后實際是通過價格杠桿,降低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這相當于“對沖”了政府加大石油儲備的需求,進而打消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需求”的過度預期,延緩國際油價的上漲步伐,降低石油儲備的成本。
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高世憲并不認同這個觀點,“上調油價與石油戰略儲備,兩者并沒有直接關系,也沒這個說法。”高世憲指出,調價是定價機制所致,也是與國際油價接軌的一個表現。如果國際油價繼續下行,根據定價機制,那么國內成品油價也會跟隨下調的。
高世憲稱,國家石油儲備項目一期項目已經基本完成。而廣東省初定的兩大項目,正在申報進入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名單。分別為“國家原油成品油儲備工程”及“國家成品油儲備深圳基地”。
這兩大儲備基地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同時對廣東本地成品油市場供應具有調節作用,是石化產業發展的“后花園”。據已披露的消息,這兩個項目均計劃在2009年開工,其中“國家原油成品油儲備工程”計劃在惠州、粵西布點建設。
目前,這兩個石油儲備項目,具體由誰來負責管理還沒有確定。但對于著力布局廣東市場的三大油企業來說,又是一個完善自身一體化鏈條的必爭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