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輕質原油期貨收于65.6美元/桶,至此,國際油價已連續上漲5天。但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下調”預期,仍在繼續。
引發這一強烈預期的是,7月的前半個月,國際油價的持續大幅下跌:6月30日,國際油價尚在70美元上方,但此后,國際油價持續下跌,7月14日,一度探至60美元下方,累計跌幅超過14%。
按照2008年年底公布的新成品油價格管理辦法,中國的成品油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以”調整價格。
2009年以來,按照該規定,中國已經對成品油價格進行過4次調整,3次上調、1次下調。但下調的幅度較小——汽、柴油批發價格每噸分別下降140元和160元,而3次上調的總幅度分別為每噸1300元和1200元。
業內預期,如果到7月28日,國際油價移動平均價格下降超過4%,國家發改委下調成品油價格將具必要條件。
但7月15日之后,油價持續回升,已部分收復7月前半個月的失地。重拾升勢的國際油價,讓“調價”預期變得撲朔迷離。
“國際油價近期連續反彈,這為未來一周的國際油價增加了變數,如果反彈繼續,國際油價的下跌幅度可能不到4%。”易貿咨詢分析師廖凱舜說。
而東方油氣網總經理鐘健則認為,中國盯住的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下跌超4%,已成定局。他還預測稱,7月底,發改委將進行象征性調價,預計下調幅度為100-200元/噸,“如果7月底不調,則會將油價下調壓力傳遞給8月”。
目前,油價下調預期,已成為整個行業的風向標。目前,全國汽柴油實際批發價每噸已下降200-400元。多數貿易商不僅“凍結”了購進業務,而且開始大規模拋貨。
不過,此前的油價調整過程顯示,即使“破4”,發改委也不一定調價。發改委以及中石油高層都強調過,國際油價的變化僅是國內調價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