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球智庫峰會7月2日至4日在北京隆重召開。被稱為超級智庫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邀請各國的政商和學界要人研討如何走出危機,恢復世界經濟增長之策。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出席“跨國公司與中國產業振興”的高層圓桌討論并發言。
按照中國政府出臺這些政策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怎么看?你認為什么是國貨?巴斯夫關總,你們公司你認為在中國算什么貨,是國貨還是洋貨?
關志華: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因為我們很多產品是賣給我們的客戶,賣到不同的行業,參與國內其他工業的發展。你問這個問題我們怎么樣來解讀所有這些媒體。美國后來也說買美國貨,如果中國公司到美國開的工廠,他也是以你作為美國公司來算的,問題是我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作為外資公司,我們個人感覺是我們的待遇是跟國內其他公司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可能是從我們自己行業來說,我們沒看到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的確有的時候會感覺到可能是一些媒體也好,可能是語言上說這個要盡可能采購國內的設備或者說技術創新,但是讓一些外資企業感覺是把他們排在外。但是我們自己在化工行業來說是沒有這種感覺。反而我們的感覺不在于正面的應該采購哪一些,應該是有沒有在我們這個行業里看到法律法規是同樣的對待。因為在化工行業,我們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大量的投入在環保、安全,職工的健康。我們工廠里員工是絕對不可能直接接觸到化學品,個人的護理以及我們工期投入的各個通風,安全的標準是很高的,所以有一部分同行可能就會感覺到在國內的標準尤其是我們對待國內的企業,看待不一樣。這點我們在行業里有的時候會感覺到應該是加強跟外資的投入。因為在我們這個行業,經過中國石油化學協會的公布,外資占的比例大概17%,但是我們也一般都感覺到外資在安全環保的管理,的確是不錯的,所以在只有參與17%的國內市場,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善用外資的優勢。回到振興方案,其實應該是更多的加強跟外資的投入,不但是這樣,而且還有對于產品的開發、研發,以及我們對化學品,它并不單是一個化學品,在應用的方案,能夠提供更多的節能減排,無論是器械的節能減排還是建筑方面的節能減排,對生態要保護的,這種理念,目前外資公司是推動得比較積極,所以目前看到的振興方案基本上沒有大力的去支持這方面,雖然在振興方案里說要把結構性,不斷地向高科技,但是正是出臺的東西,不是很多,尤其是感覺到,這段時間我們不但投入到硬件,應該同時也要相對地投入在軟件,包括教育以及在整個工業行業里有一種積極的評估。我們更多應該投入在教育以及行業里,應該更多的利用行業的協會來提供一些跟國外,我們的水準接軌的方案,這些方面應該可以大力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