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纖行業萎靡 新型纖維頗受追捧
2009-7-7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網
關鍵詞:化纖 新型纖維 碳纖維
“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化纖的生產量首次出現了自1982年以來的負增長,但我們要看到,世界高性能纖維的不斷創新卻為化纖業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這是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創新與升級分論壇上傳出的聲音。論壇不僅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國化纖企業家的信心,更為世界化纖業的良性發展指明了方向。
高性能纖維蓬勃發展
在各行各業普遍遭受金融危機影響時,世界主要高性能纖維生產廠家卻靠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開發新品種,需求增長勢頭基本保持在兩位數。論壇上,全國特種合成纖維信息中心主任羅益峰介紹了世界高性能纖維的進展情況。
金融危機對對位芳酰胺及其共聚纖維的影響相對小些,世界反恐戰爭的延續,勞動保護的強化和交通工具的輕量化、節能和環保化,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發展。據介紹,美國杜邦投資5億美元于2010年將對位芳酰胺產能擴大25%,并增加高卷曲加工絲“KevlarED”新產品;日本帝人公司計劃投資60億日元于2009年將Technora纖維產能擴大50%,達到3000t/a的規模,并將“Twaron”的產能提高15%,使產能提高至27500~28000t/a;韓國KOLON和曉星已先后實現了對位芳酰胺纖維的產業化,產能各為1000~2000t/a和1000t/a,其中KOLON自行研發獨特的漿粕生產技術;中國目前有7家企業正研發和興建對位芳酰胺纖維生產廠,預期到2010年將形成約5000t/a的總產能。
隨著國外工藝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新市場的不斷開拓,玄武巖(BS)纖維有望成為第四大高強高模纖維。烏克蘭現有4家BS纖維生產企業,其中一家與日本豐田汽車于2000年組成合資公司,專門生產汽車用消音器,現在產能1200t/a;另一家公司于2006年發明了一套嶄新系列的BS裝置,可降低生產成本使之低于E-玻纖,從而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現在產能近1000t/a。中國經過多年的研制,至少有6家公司投產:成都拓鑫玄武巖纖維實業有限公司開發了低能耗的裝置,生產連續粗紗及織物,產能約為300t/a;牡丹江電力集團玄武巖有限公司已形成800t/a的產能;浙江石金玄武巖纖維有限公司正興建1000t/a的生產線,預計全國的總產能約為2600t/a;北京安山纖維有限公司正在籌劃大型安山巖纖維廠。
發展高新技術纖維是重點
在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指導、推動、支持下,化纖及相關企業通過產學研政結合、協同攻關、自主研發和創新,高新技術、差別化、功能纖維發展迅速。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葉永茂指出,目前耐高溫芳綸1313、超高超強模聚乙烯、聚苯硫醚(PPS)、芳砜綸、玄武巖纖維等已處于由產業化到工業化階段,包含原絲、碳化、復合材料一體化研究的碳纖維成套技術、芳綸1414、芳綸Ⅲ、lyocell等纖維正處于由中試攻關到產業化生產階段,而PBO、SIC、PBI等纖維需要進一步中試或產業化攻關。
針對我國高性能纖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葉永茂提出了新時期化纖行業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要充分認識到我國高新技術纖維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和亟待強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對重點項目支持力度,針對國際發展,找準薄弱環節,組織多方力量,搭建產學研創新服務平臺;
要充分認識高新技術纖維產業的風險因素,扶優扶強、突出重點,加強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積極穩妥推進項目實施;進一步加強工藝及設備的工程化配套研究,加強對耐高溫耐腐蝕特種纖維材料及裝備研發力度;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纖維產業信息化和標準化工作,加強各類技術法規、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與國際接軌力度維護產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關注保護和知識產權,提高維權能力。
“金融危機雖給化纖行業帶來巨大困難,但同時也在催生高新技術,推動行業優勝劣汰、結構優化、節能減排、產業升級。”葉永茂對未來充滿希望。
謹慎上馬碳纖維
碳纖維是與會者密切關注的話題之一。近3年來,我國的碳纖維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主要表現在制約碳纖維的瓶頸––原絲技術有所突破。我們用自己的原絲生產出的碳纖維,性能指標基本上達到了日本東麗公司T300量級的水平,初步滿足了國內軍、民用產品的需求。同時還突破了實驗室和生產線上的中試水平,已在國內建起了幾個千噸級生產線,并且還有幾個千噸級生產線正在建設中。其中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用自主研制的原絲生產出的碳纖維,經全面嚴格綜合的評定,確認其已達到了日本T300量級纖維的水平。拓展的千噸級生產線已于2008年投產運行,其碳化設備則由美國哈泊公司引進,且其第二套千噸級生產線設備也已運達,正在安裝調試,近期擬建成3000t/a的產能。江蘇連云港的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則已加速建成了一條千噸級生產線,從原絲到碳纖維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設備自己設計制造,并已于2008年12月開始生產試運行,長遠計劃上要萬噸級的生產線。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陳紹杰介紹,世界性碳纖維金融危機已經結束,2009年世界碳纖維可達到新的供需平衡,2010年會出現產大于銷、供大于求的局面。對碳纖維的發展,陳紹杰提出五點建議:慎上碳纖維,如無可靠技術來源、無原絲和碳纖維的自主知識產權、無強大的投資能力以不輕舉妄動為宜;碳纖維產品需經過嚴格技術評定;要注意下游產品的開發;工業領域的應用是產品開發方向;注意設計和制造技術。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