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抓住沿海開發機遇,立足本地產業和資源優勢,著力建設臨港產業集群。從幾年前“一體兩翼”港口發展戰略規劃推出,到一縱一橫“T”形產業帶建設,140平方公里的臨港產業區具備項目進駐條件,數百家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現代制造、石油化工等臨港企業成功落戶。
船舶工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但今年以來連云港市船舶修造業依然表現突出,主要船舶修造企業訂單排滿全年計劃,生產勢頭旺盛。今年1至6月該行業實現產值26.5億元,為去年同期的5.3倍,對全市產值增幅的貢獻率達18%。目前,連云港市已有五洲重工、恒成船業、中遠船務等10家船舶修造企業投產運行,在手訂單達到77萬載重噸,在建船舶有41艘,合同值約66億元。
目前,連云港市船企均不斷增強風險意識,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挑戰,采取大量接單,加快資金周轉等形式,來規避風險。已進入全市產值20強的五洲船舶、恒成船業目前運行正常,五洲船舶在完成5艘下水船舶的基礎上,目前還有10艘在造,年內對全市工業增長仍將起到較大推動。
“新材料之都”異軍突起。2008年5月,經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被批準為“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以此為標志,連云港市的新材料產業正式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目前,連云港市新材料產業已經成為最具成長性的產業。
碳纖維材料產業“一枝獨秀”。依托自主創新成果,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自2006年3月開始在連云港開發區建設碳纖維生產基地以來,目前已形成了1200噸T300級碳纖維生產能力,并正在全力攻關研制T700級碳纖維,2010年可實現萬噸碳纖維生產規模。由連云港杜鐘氨綸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差別化功能性氨綸纖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金瑪泰公司開發生產的SP易撕膜、LP電池膜和中復連眾集團從美國引進的大型玻璃鋼貯罐現場立式纏繞設備和技術等,均填補了國內空白。
硅材料產業特色彰顯。依托區域內獨特的硅資源優勢,連云港市將硅材料產業鏈引向縱深化發展。由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重點骨干企業江蘇林洋集團等投資20億元在開發區建設的陽光晶源項目,已形成了年產360噸單晶硅棒和2400噸多晶硅錠的生產能力,預計年銷售收入可近100億元。該公司還計劃用3年時間,累計投資30多億元在開發區建成一個集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為一體,涵蓋硅晶體加工、太陽能光伏組件、應用系統及石英、石墨制品等系列化產品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園。
電子信息和太陽能電池材料產業方興未艾。近年來,連云港市積極引進電子信息和太陽能電池材料項目:總投資2億元的登泰產業園年產6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項目已投產;總投資4000萬美元的香港高立平板電視和液晶電腦顯示器、總投資7000萬美元的香港珩星電子封裝、總投資2600萬美元的東方星發光二極管等項目,都在建設之中。
新能源產業穩步前進。隨著1999年江蘇田灣核電站的開工建設,核能成為連云港新能源結構中重要部分。目前,一期兩臺100萬千瓦機組投入商業運行,累計發電已超過81億千瓦時,預計今年將實現1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除核能外,連云港市的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也具備了一定規模,呈現“四馬競馳”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自江蘇省太陽能研究所在連云港落戶后,連云港太陽能利用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現在,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達到30余家,擁有日出東方太陽雨、響亮、蘇陽等知名品牌。
同時,連云港在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和風力發電廠的建設上均取得重大進展。連云港和中復集團合作投資10億元打造風力發電機葉片工業園。目前,一、二期工程項目已建成投產,年生產風電葉片能力達到700套,產值將達1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1.5兆瓦風電葉片生產基地。另外,連云港還與協鑫集團和國電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共同進行風電產業鏈的建設。
新醫藥產業呈集群格局。目前,醫藥工業已成為連云港市支柱產業之一。今年1至6月,連云港市新醫藥產業實現產值55.9億元,同比增長44.2%。
從醫藥體系方面來說,連云港醫藥行業已初步形成抗腫瘤藥物、抗肝炎藥物、麻醉鎮痛藥物、新型中成藥、新型藥用包裝材料、醫用消毒滅菌設備6大生產基地,形成較為明顯的技術和產業優勢,部分產品在國內具有品牌效應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如恒瑞醫藥的奧沙利鉑、亞葉酸鈣,正大天晴的甘利欣,康緣藥業的桂枝茯苓膠囊等,產品年銷售額均在億元以上。以大中型醫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式發展趨勢明顯,以化學藥、中成藥為主體,醫藥包裝和器械為特色的現代醫藥產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連云港醫藥產業具有集中度和主導產品技術層次較高的特點,主要醫藥企業大多在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設廠,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正在構筑形成。國家火炬計劃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已經在開發區形成規模和產業集聚效應。贛榆、灌云等縣的產業園區也開始集中引進和布局化學藥品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