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國內市場,從行業增長因素來看,經濟持續增長是國內需求不斷上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樂觀的經濟數據顯示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動了零售業和旅游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國內箱包行業的發展。消費者對提高生活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也更加青睞,諸如旅行箱包和背提包這樣的產品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用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際金融危機雖然對國內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但國內市場現已成為全球市場上帶領增長走出困境的領導性因素,國內經濟形勢也逐漸走向正常高速化發展的道路。可以預見,未來國內市場對箱包行業的需求將會逐年上升,甚而可能在未來超過出口成為主要的需求市場。
此外,我國不斷增長的旅游行業也會極大的促進箱包行業的發展。2008年奧運會給消費者帶來了“后奧運效應”,人們對箱包市場需求還有一定慣性,奧運會也改變了不少國人的消費習慣,人們對旅游的偏好逐漸增強。國外對中國了解借由奧運會不斷加深,來華旅游人次不斷增加。2010年即將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也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來滬來華,國內游客旅游人次也必將有大幅提升。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必將會帶動對箱包產品的需求,箱包行業有望從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中國箱包行業在迎接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較大挑戰。Frost & Sullivan認為,第一,作為傳統的外向型行業,最大的挑戰就是不斷惡化的出口環境。近幾年來,在國內不斷增加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其他國家的政治壓力雙重沖擊下,人民幣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匯率大幅攀升,并預計未來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此外,中國雖并未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沼中,西方發達國家主要經濟體卻受到重創,對進口產品需求不斷下降。貿易保護主義也在經濟受到沖擊的情況下愈演愈烈。雖然從今年6月1日起,中國政府出臺政策,箱包、鞋帽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5%,給不少出口企業較大扶持,但總的來說,匯率波動、國外內生需求下降和貿易壁壘三重沖擊還是使中國箱包企業面臨的出口環境不斷惡化,利潤率逐漸走低,中小型規模以代加工為經營模式賺取薄弱加工費用的企業受到重創,不少企業直接退出市場。
第二,不斷增加的生產成本也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大多數箱包企業走的是低價擴張、以量取勝的發展模式,價格低、利潤薄,價格競爭常常是本土中小生產廠商爭奪市場的主要手段。然而近幾年來,皮革、尼龍、聚酯纖維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未來增長趨勢也較為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這些廠商的利潤空間和增長策略,對其發展產生阻滯作用。不過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卻受影響較小,主要是因為其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強,且供應商相對穩定,成本通常能夠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內。此外,中國箱包市場上大量充斥的假冒偽劣產品給國內制造商的形象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產業技術水平較低,這些都會對行業發展產生阻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