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零關稅 聚氨酯的機遇與挑戰
2009-8-2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關稅 聚氨酯 聚醚
明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基本建成。屆時,中國與東盟超過九成的產品貿易關稅將降為零。這將是世界上擁有消費者最多和覆蓋面積最大的自貿區,也是被稱為繼歐盟、北美自貿區之后的“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涉及到7000項商品零關稅的協定,對于中國聚氨酯產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
隨著明年東盟對我國7000多種商品實行零關稅日子的日益臨近,泉州企業開拓東盟市場的熱情也在升溫。截至目前,已有20家泉企報名參加第六屆馬來西亞中國進出口商品展覽會暨投資洽談會。
此外,在之前轉口貿易的基礎上,我國聚氨酯下游的紡織、制鞋企業,可以利用規模效益,以及零關稅帶來的出口商或者進口商的低成本,將該效應應用于東盟報價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
挑戰
從聚氨酯原料來看,相比之下影響較大的主要集中在聚醚進出口,從上月海關數據顯示,7月中國進口東盟國家聚醚總量在千噸左右,出口量為3300噸左右。另外有消息稱,陶氏位于泰國Map Ta Phut的世界級的39萬噸/年HPPO(過氧化氫制環氧丙烷)裝置將于2010年建成投產,屆時,將可能影響到國內環氧丙烷及聚醚市場。
相關鏈接:東盟的由來
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的成立。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20世紀80年代后,文萊(1984年)、越南(1995年)、老撾(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后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