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Turku 大學與Abo Akademi大學的學者發現功能化納米微粒的穩定性與其表面所有的功能團密切相關。他們通過運用馬爾文Zetasizer Nano粒度儀高靈敏的納米級粒度與zeta電位測量能力,發現被聚亞乙基亞胺(PEI)功能化的硅土微粒可能具有潛在的生物靶向能力。此項研究已引發了癌細胞靶向功能的選擇性納米顆粒系統的研究。
生物醫藥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發展針對特定細胞種群的靶向傳遞藥物的應用。多孔且無毒的硅土具有作為活性成分胞內傳遞的生物友好介質的潛質。然而,對其原始微粒結構的修飾,例如接上顯像劑或靶向劑、或覆上生物膜,會同時改變其體積與表面電荷。從而導致微粒系統穩定性的變化。
Zetasizer Nano不僅能夠使用動態光散射(DLS)測量粒度,還能實現測定zeta電位。芬蘭的研究團隊對表面修飾實驗結果進行表征時,發現影響功能化硅土微粒的懸浮穩定性的直接與間接因素。這個結果于2008年被發表在著名期刊Nanomaterial雜志上。研究團隊于2009年在美國化學會(ACS)的著名雜志ACS Nano上發表了后續文章。他們使用相似的技術,開發了一種適用于癌癥治療的多功能納米設備,其表現出異常好的細胞特異性。
具有靶向藥物傳遞功能的納米微粒,其體積、穩定性與細胞特異性與各表面修飾以及全表面電荷緊密相關。除了表面電荷與顆粒體積是納米微粒生物分布的直接決定因素外,其他高相關因素,例如細胞毒性與細胞攝入效率,也與納米微粒體積相關。動態光散射(DLS)技術是測定納米顆粒尺寸的理想技術,而Zeta電位測量則表明其存在排斥力,并可以用來預測產品的長期穩定性。馬爾文的Zetasizer納米粒度分析儀,能夠完全實現這兩種方式的測量。并具有測量納米級變化能力的靈敏度與分辨率,是生物醫藥學家的理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