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長期粗放型發展過程中累積了許多結構性問題,我國氟化工產業當下遭遇困境有一定的必然性,金融危機其實只是導火索。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對氟產品的需求增長率仍將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氟化工產業能否抓住機遇擺脫危局,取決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進程。”在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8月21~22日組織的2009年氟化工產業鏈企業應對危機論壇上,氟硅協會理事長季剛如是說。
產業發展遭遇多重難題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精細化工處處長張方表示,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氟化工初級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又是氟化工深加工產品特別是高性能產品的主要進口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突出體現在出口市場方面,由于氟化工產業的出口依存度較高,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其中以HF、F22、PTFE等主導產品的表現最為突出。
上海三愛富公司原總經理滕名廣指出,去年底至今年初,我國氟化工企業經歷了從未有過的考驗:產業鏈和資金鏈斷裂、產品積壓、開工低下、出口量明顯下滑、裝置停產、庫存增加等。在銷售收入減少和利潤大幅縮減的情況下,多數企業深受流動資金緊張、內外需不足、產業鏈聯動不暢等困擾。
今年上半年國家經濟政策暖風頻吹,對部分氟化工產品采取調高出口退稅、降低出口暫定關稅的措施,清潔能源機制HFC-23CDM項目則實行退稅,使氟化工企業從五六月份以來逐步呈現向好的趨勢,企業開工率和產品出口量有所上升。但是總體而言,基礎氟產品的價格已經跌至歷史低點,氟化工企業要想走出困境尚需時日。
粗放增長埋下危機隱患
參與論壇的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導致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并非是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機,而是我國氟化工行業長期累積的、始終懸而未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巨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黃華章認為,以下幾大因素催生了這一輪的產業危機:
一是低水平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一方面,氟化工企業為了取得成本優勢,同時受到高端產品技術落后的制約,紛紛在低端產品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氟化工的低端產品門檻較低,有螢石或硫酸的企業以及一些民營企業紛紛進入氟化工產業,加劇了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和市場惡性競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