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走勢分析
(一)宏觀經濟分析
官方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中國制造業連續第六個月出現擴張,在8月份創下16個月新高,表明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復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周二表示,由于重工業的強勁投資刺激了增長,8月份PMI升至54,高于7月的53.3。PMI的讀數高于50,表明經濟處于擴張狀態,而低于50則意味著經濟萎縮。近期公布的一些列經濟數據給市場傳達了這樣一個信號,在各國政府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經濟已然擺脫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的低谷,開始了復蘇的征程。在中國率先進入擴張期之后,美國近期的數據也表明其復蘇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愿望了。在這些樂觀情緒影響下,自去年年底以來商品市場和股市都出現了大幅反彈。而近期國內部分商品出現漲價現象,社會通脹預期強烈,銀監會適時推出了信貸收縮政策。在預期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當前商品市場和股市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調。
另外,7月和8月CPI同比分別增長1.8%和1.3%,高于預期。由于去年同期基數較高,6—9月份CPI增幅連續四個月處于5%以上,按照今年2季度CPI回落的走勢,物價同比增幅應該在1%—1.5%,但實際數據都要高于這一預期。短期內通縮的壓力不大,估計未來幾個月的壓力會進一步減輕,因為一是 CPI增幅環比在小幅上升,7月和8月CPI增幅環比分別為0和0.2%,改變了前四個月連續負增長的局面;二是去年四季度物價增長的基數較低,這會導致四季度CPI增幅的小幅上升;三是油價的高企對物價增長起了一定的支撐作用,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8月份原油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6.2%,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1.2個百分點。但從中長期來看,一些化工品及紡織等產品的產能正在不斷釋放,生產過剩的壓力在明顯加大,另外電力及許多原材料供應近幾年增長也十分迅速,因此,在最終需求增長仍存在較多限制的情況下,未來幾年這些工業品生產過剩壓力會逐步加大,如果出口增長明顯放慢同時出現的話,生產明顯過剩及需求不足將會再次顯現,通縮的壓力將加大。
短期存在通脹的憂慮,中長期又存在對經濟再度衰退并出現通縮的擔憂,所以當局反復強調要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各國政府是否在這個時期采取緊縮政策以避免通脹的出現,是包括金屬在內的大宗商品能否維持強勢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大規模改變這樣的經濟刺激計劃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在通脹與經濟衰退之間政府都會選擇保經濟,否則面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所導致的各國CPI以及PPI持續雙降就是通縮的出現,通脹就無從談起。而我國政府目前的首要工作仍然是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而不是改變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