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業發展需內調結構外促出口
2010-1-15 來源:化工報
關鍵詞:染料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 田利明
2009年,我國染料工業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全年產量基本與2008年持平,但出口負增長。這種原地踏步甚至出現萎縮的狀況,從改革開放以來尚屬首次。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秘書長田利明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預計,今年行業面臨的形勢將比2009年有所好轉。
田利明判斷,今年染料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將有較好表現,產量、價格等將在目前的低位水平上有所提升,因為染料作為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率較高的產品,發展前景依然看好。特別是綠色產品、品牌產品的市場需求會持續擴大,因為人們環保意識及品牌意識的強化,將使得環保、優質的染料產品更加受到青睞。然而,在清潔生產、降低排放、低碳經濟等方面,染料行業將面臨更大壓力,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來支撐產品升級,實現產業調控,推動行業發展。
田利明指出,今年染料行業面臨幾項重要任務:首先是保增長。在經歷2009年的低迷之后,染料行業應努力回歸此前快速增長的軌道,但也不能簡單地追求速度,而要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水平。
其次是厲行創新。我國在染料領域的研發力量不足,亟須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行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再次是調結構。對于染料工業而言,行業、企業、產品等方面的結構調整都存在較大壓力,尤其是我國每年生產700多種染料產品,需要對產品門類等進行有效調整、合理規劃。目前,我國年產染料70萬噸左右,產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且都是在國內生產。西方國家此前也曾達到這一比重,但產能卻是分散在多個國家。集中大規模生產,勢必使我國染料工業面臨能源、環境、市場等多方面的制約。所以,染料行業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推進結構調整。
此外,染料工業還面臨著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的重任。如今,我國染料產品已成功走出國門,近40%的產品出口到全球120多個國家。“但這并不意味著‘走出去’戰略的完結。”田利明說,“走出去”不應該僅僅是產品的出口,投資、生產、技術等方面也都應邁出國門。“總體而言,我國染料工業離全方位‘走出去’還有差距,在國際市場有影響力的品牌還比較少,國內企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或生產基地的還不多,外向投資經驗、外向投資實力還需要提高。”
對此,中染協擬定了今年的工作重點:加強對市場的了解與把握,通過定期統計、出版刊物、更新網站等多種途徑,及時收集信息,并向業界發布,努力對行業發展進行引導與調控;幫助業內企業開拓市場,包括產品市場、投資市場等多個方面,促進企業渡過難關,實現良性發展;推動國內染料企業的REACH正式注冊,目前已有1200多種染料產品完成預注冊,下一階段將把重點放在正式注冊方面;加快推進染料產品的生態安全檢測認證,通過推動責任關懷,樹立染料行業新形象。
田利明最后強調,當前染料行業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出口難度大。2007年7月,在國家調控“兩高一資”產品的背景下,染料產品的出口退稅從13%降至零。國際金融危機暴發以來,國內多數行業的出口退稅率已有所恢復,但染料、無機鹽等產品仍被排除在外。事實上,我國染料產業近年來在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等方面有了很大突破,部分產品已不符合“兩高一資”的定位。他希望有關部門不再“一刀切”,通過適當調整稅收政策,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染料產品給予適當扶持。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