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產業鏈
“吃著碗里的,盯著盆里的,看著鍋里的,醞釀著地里長的,這樣你的企業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像拜耳、巴斯夫、亨茲曼這全球前三位化工企業都到中國建廠了,我們在中國市場也有面對面的競爭。但是,當你真正走出國門,走向全球,你在母國就必須有全球化的優勢。”丁建生認為,走出去與國際巨頭直接交手,練好內功是關鍵。
如今,煙臺萬華內部實施“三化一低”,即全球化、差異化、精細化和低成本。這是丁建生打造煙臺萬華戰略新優勢的殺手锏。
煙臺萬華總裁廖增太說,化工行業上游承接能源、原材料,下游承接輕工業以及直接民用消費,其景氣周期基本上是與國民經濟同向聯動的。因此,經濟危機之后,以全球化的思維來配置市場資源、原材料資源以及信息資源顯得更加重要。
同時,為了降低成本,煙臺萬華還加快了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的步伐。2008年,為了減少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煙臺萬華及其全資子公司萬華國際共同出資1億多元,收購了寧波東港電化有限責任公司的部分股權。除此之外,隨著2010年寧波基地二期工程的投產,寧波二期配套項目諸如硝酸、硝基苯、苯胺等上游原材料供應將陸續投入使用。
煙臺萬華同時還向下游延伸產業鏈,開拓MDI在節能建材和生態粘合劑領域的應用。值得注意的是,煙臺萬華的下游公司都是集團公司發起成立的。“煙臺萬華的子公司中,基本上都是集團培育好,再交給上市公司的。”同時擔任集團公司總裁的丁建生說,這也是為上市公司“保駕護航”。
打通產業鏈以后,原材料成本將大大降低,同時下游新產品的開發,也將增強煙臺萬華MDI產能的自我消化能力。
但是,煙臺萬華的主要產品除了聚合MDI就是純MDI,賣來賣去就這兩種產品,過于大眾化、單一化的風險讓“差異化”發展產品的口號應運而生。
“我們通過雙核新技術開發的新產品屬于國際領先水平,如今ADI中式裝置都開始推向市場了。同時,MDI平行產品、新工業園30萬噸的FDI也將投入建設。吃著碗里的,盯著盆里的,看著鍋里的,醞釀著地里長的,這樣你的企業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丁建生說這是他做企業的風格。
金融危機之前,煙臺萬華的發展“不是一般的快”,效益也“不是一般的好”,但是管理卻比較粗放,丁建生認為,開源要和節流并進,企業的精細化管理也必須提到重要位置。
為此,煙臺萬華加大了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甚至花費數千萬從SAP引進了一套企業基礎資源一體化管理平臺,從企業運營的所有關鍵環節,改善管理,嚴格控制各項生產成本和費用支出。“信息技術正好可以解決一個企業發展的極限問題,一個企業能做到一個億,還是1000個億,某種意義上就涉及到管控范圍和管控能力的問題。”四次重大轉折MDI的未來增長點,已經從歐美轉移到了新興國家,而未來全球MDI的競爭,將集中在中國市場。
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競爭對手的“圍追堵截”,丁建生不以為然,“煙臺萬華一直都是在壓力下成長的。從某種程度上說,萬華的30年,就是不斷被逼出來的。”煙臺萬華的發展經歷了四次重大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1987年對新技術的全面開發。在那個時候,競爭對手不僅不會出讓技術,連舊設備也不讓落入到新進入者的手中。艱難甚至屈辱的引入技術的經歷讓丁建生意識到,自主創新是化工企業生存的基因所在。
1998年的股份制改造,是煙臺萬華的第二個轉折。在壟斷行業,純粹的國有企業缺乏創新壓力和動力。煙臺萬華在沒有實現股份制改造前,一方面舊的僵化體制束縛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薪酬待遇低無法吸收頂級學術帶頭人,技術創新步履維艱。股份制改造后,煙臺萬華被壓抑的活力才得以迸發。
煙臺萬華的第三個轉折,就是讓這家公司開始被大家熟知的反傾銷案。
煙臺萬華的第四個轉折,就是如今從國內走向國外,從跟隨者努力向領導者的過渡。“包括對未來新市場的培育方面,包括標準的制定方面,都是我們煙臺萬華牽頭的,比如MDI在建筑節能方面的應用,秸稈板等等,都是我們主動倡導、培育的東西。”丁建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