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工業園成中國MDI民族品牌又一里程碑
2010-1-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MDI 聚氨酯 TDI
萬華工業園項目啟動,成為我國MDI民族品牌的又一里程碑。
“從當初我國唯一一套引進國外的異氰酸酯生產裝置,到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擁有MDI自主知識產權,再到該項目達產后MDI產能達到120萬噸,穩居全球前三強,MDI自主品牌在煙臺走過了一條光輝之路。”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以這一項目的啟動為契機,加快全市工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增強經濟發展新優勢。”
總投資132億元的萬華工業園項目,同時也是煙臺化學工業園區的啟動項目,建成后規模效應和投資積聚效應將進一步釋放,有望發展成為千億元產出的石化大產業,進而擎起煙臺新的支柱產業。
MDI產能全球第五
民族工業的“煙臺標簽”
MDI,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
MDI,是聚氨酯的核心異氰酸酯技術,被譽為“第五大塑料”,在隔熱、隔音、耐磨、耐油、彈性等方面有其它合成材料無法比擬的優點,但這一技術長期以來被國際寡頭壟斷。因此,擁有MDI自主知識產權,鑄就真正屬于中華民族的自主品牌,成為我國民族MDI乃至聚氨酯工業發展的使命。
這一使命,責無旁貸地落在了煙臺萬華身上。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唯一一套引進國外的異氰酸酯生產裝置在煙臺投產。至1988年間,這套號稱年產1萬噸的異氰酸酯生產裝置實際生產能力卻不足8000噸。
然而,隨著聚氨酯材料的廣泛應用,煙臺萬華年產不足1萬噸的異氰酸酯產品遠遠滿足不了國內聚氨酯工業發展的需求。萬華人要對這套“交鑰匙”項目進行擴產改造,醞釀從國外引進技術,但國外企業要不開出技術轉讓天價,要不就是只看好中國龐大的市場。
這讓煙臺萬華悟出一個道理:中國民族異氰酸酯要生存,必須走自我開發異氰酸酯制造技術和發展中國自己的異氰酸酯工業之路!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萬華開始探索并破解異氰酸酯制造技術。經過8年自主創新,煙臺萬華打破了國外跨國公司的技術封鎖,成功掌握了MDI核心生產制造技術,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中,年產16萬噸MDI技術的研發,跨國公司一般要花10多年才能實現,而萬華只用3年就做到了。從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大規模MDI知識產權的國家,萬華成為全球第6家擁有MDI核心生產技術的企業,MDI產能躍居全球第五,亞洲首位。
自此,在萬華自主創新的路途中,在民族自主品牌的創立中,MDI民族品牌,打上了亮晶晶的“煙臺標簽”。發展低碳經濟化工園區主打“綠色”。
一提起化工項目,很多人都會和能耗大、重污染聯系到一起,但是,旨在優化我市工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新優勢而啟動的萬華工業園項目,卻以清潔環保、低碳經濟的形象昭示世人。
萬華工業園項目,是根據我市城市總體規劃和產業布局,立足突破戰略制約、實現快速擴張、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山東省和煙臺市關于發展臨港工業、做大培強骨干企業總體戰略的組成部分,符合國家發展環渤海經濟圈戰略布局以及煙臺市“退城進園”規劃。
煙臺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大力發展化工行業會不會給這塊牌子“抹黑”?儀式結束后,萬華聚氨酯股份公司董事長丁建生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評為“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的項目,這是化工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丁建生說,“只要技術、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化工項目也能達到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工程。比如說,MDI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鹽水,經過特殊工藝處理,不僅可實現廢水回用,還可將廢水中的鈉鹽提取出來重復利用,在國內外將是首創。”
根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建材、建筑能耗能占到總能耗的47%。但用聚氨酯做成的保溫材料,是目前建筑保溫隔熱材料的最佳產品,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因此,發展低碳經濟,這一產品大有作為。”丁建生表示。
優勢項目———產業拓展“托起”千億元大產業
昨天啟動的萬華工業園項目,涵蓋年產60萬噸MDI、30萬噸TDI及其配套裝置和公用工程系統。項目建成投產后,萬華MDI產能將達到120萬噸,穩居全球前三強,并將有效改變國內下游產業對進口原料的依賴,促進下游行業的發展,提高國產MDI產品競爭力,提升國內聚氨酯行業的國際影響力。
煙臺萬華工業園項目啟動,是啟動煙臺化學工業園區建設,推動我市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一大契機。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優勢項目———產品鏈———產業拓展”的發展方向,煙臺化學工業園區以光氣化工、石油化工和氯堿化工“三化”結合為主導,以有機原料、合成材料及化纖原料為主線,最終將建成石油化工———光氣化工———氯堿化工———精細化工“四化”有機融合的獨具特色的生態型循環經濟園區。
據了解,園區擬分兩期建設,同時根據發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適時、合理調整。近中期:以煙臺萬華老廠搬遷一體化項目為主線,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同時進一步帶動相關的高分子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遠期考慮發展合成新材料并與近中期的產品鏈有效融合,發展循環經濟。計劃經過1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建成國內一流、獨具特色、最具競爭力的創新型綠色化工區,到2020年產出將達1000億元左右,成為煙臺新的支柱產業,為提高我國石油加工、異氰酸酯產業國際競爭力作出積極貢獻。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