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塑料袋生產調查:醫療垃圾成主要原料
2010-10-1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塑料制品 塑料加工
醫療垃圾——“100%是醫院流出”?
離開富強村的塑料顆粒加工廠,記者立即在附近尋找廢品收購站。在一家收購站內,記者看到,滿滿兩大袋子的藥瓶堆放在角落之中。廢品站老板稱,這是給一家塑料加工廠預留的,如果記者想要收購,得提前預定。
在另一家廢品收購站,老板則表示,可以現貨賣給記者近20噸“乙料”(指飲料瓶、奶瓶、醫療垃圾等物品)。在老板的帶領下,記者在一個偏僻的胡同內,拐入一個大院,看到了這20噸的“乙料”:成堆的廢品中,夾雜著大小不同的各類醫療廢棄物。一只大編織袋敞開著,橫七豎八地“躺著”整袋裝的點滴瓶、含有殘留藥液的輸液管和注射器,甚至還有裝著尿液的引流袋……
據廢品站老板介紹,醫療廢棄物絕大部分都是從附近的診所回收的。
在大慶開發區內的一家廢品收購站,記者同樣看到大量的醫療廢棄物散落在廢品堆中。老板告訴記者,他們并不對這些廢品進行特別分類,一般由加工點的老板統購。
事實上,國家關于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早有規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轉讓、買賣醫療廢物;禁止在非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或者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那么,這些醫療廢物是如何流入回收站的?
記者喬裝成收廢品的小販,來到了位于讓大慶市讓胡路區的一家民營醫院——大慶延康醫院。一位自稱姓劉的院長告訴記者,該院的廢品有專人負責出售,此外,已經有人專門在收該院的廢品了。但在詳細詢問了各類醫療廢棄物的具體價格后,劉院長讓記者留下了聯系電話,并表示,會讓負責賣廢品的同事與記者聯系。
在讓胡路區的一家小診所,醫務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醫療廢品不多,就是些點滴瓶、輸液管之類的,因為數量少就扔掉了。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及時將醫療廢物交由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處置。
大慶市衛生監督所的趙所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慶市已經健全了醫療廢物回收體系,由大慶市龍鐵醫療廢物處理有限公司(下稱“龍鐵公司”)統一回收、處理大慶市所有醫療廢物,每個醫療機構均與龍鐵公司簽訂了回收協議,各醫療機構有專人負責,有專門地點存放醫療垃圾。
然而,趙所長也承認其中的執法監督尷尬:在醫療廢物的處理上,雖然醫療機構是第一責任人,此前的檢查中也確實發現有醫療機構將醫療廢物“攢起來”的情況,近年來也沒少進行過相應處罰。但對大量醫療廢物流失的情況,根據法律規定無法進行刑事立案,僅靠衛生監管部門很難調查處理。
“以前在檢查中發現過大量醫療垃圾外流情況,通過垃圾中的文字內容找到相關醫院,但無法鑒定是從醫院流出的,還是從龍鐵公司流出的,所以,只能對相關醫院進行警告。”該所長表示,衛生監督所只監管醫療機構,龍鐵公司的業務不歸他們管理。
龍鐵公司石經理告訴記者,該公司和大慶各級醫療機構簽訂醫療廢物運輸回收協議基本達到100%,并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保證醫療廢物在48小時內離開醫院。大慶市醫療垃圾日處理量的平均值在2.3噸到2.5噸之間。
針對于一些廢品回收站回收、銷售醫療廢物的現象,石經理表示,100%是由醫院流出的,“醫院交給我們的醫療垃圾,已經裝上車了,沒必要再拉到別處傾倒,因為分類不在我這里,我只負責運輸和煉化。司機也不可能將大量的醫療垃圾逐個分類后再外流”。一般來說,醫院的衛生管理會交給保潔公司,而有些保潔會把有價值的東西揀走賣掉,比如礦泉水瓶子、紙盒等。“醫院雇傭保潔公司是個好模式,但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因為都是臨時工,看著有用就拿走。監管責任應該是醫院的。”
大慶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八聯合站附近的塑料加工點應屬黑加工點,他們并不知情。
當地一位從事塑料袋生意多年的經營者認為,執法部門的打擊力度很不夠,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確實也有一些難度,因為生產所需要的設備、原料都很容易獲得,而且不需要太大的廠地、太多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塑料袋還擁有廣闊的市場。
采訪中,多位塑料加工點的老板表示:他們的生存壓力并不是來自相關部門的查處,而是同行競爭的激烈,一些市場被低價者蠶食,導致他們的生意大不如以前。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