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一篇名為《內蒙古烏達煤火自燃50年,滅火不成反釀災難》的報道將地下煤火引入公眾視線。中國的地下煤火已經燃燒了上百年,某國外媒體評出的全球五大持續生態災難,中國煤火赫然上榜。是什么原因引發煤田大面積起火?地火又為什么如此難以熄滅?
紅色的土壤,酥脆的巖石,大地籠罩著白煙,到了晚上可以看到地面飄著紅紅的小火苗。在中國新疆、內蒙古等北方礦區,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這就是地下煤火。燃燒著或曾經燃燒的火區,目前中國有56處,面積約720平方公里,其中正在燃燒的火區面積有17至20平方公里,每年燒掉煤炭資源約1000余萬噸。
熊熊地火,從明清時期開始,有的已燃燒了上百年,浪費了大量寶貴的煤炭資源。煤炭好端端地躺在地下怎么會自燃呢?
從事煤礦安全研究工作40多年的煤炭專家盧鑒章為記者揭開了謎底。
地火自燃緣于煤氧相遇
地火,亦稱地下煤火,是指埋藏在地下的煤層燃燒,并逐步蔓延發展形成規模較大的煤田火災,煤炭專業術語稱“煤炭自然發火”。
煤炭自然發火的機理說法較多,業內比較公認的是“煤氧復合作用學說”。按照這一學說,煤在自然環境中與空氣接觸,吸附氧氣并產生氧化作用,氧化產生的熱量使煤炭逐漸升溫,當煤層中產生的熱量大于散發的熱量時,開始聚熱增溫。煤炭明顯升溫的特征值,一般認為在60℃至80℃之間。這一階段煤的熱效應明顯,并開始出現干餾反應,生成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氣體。
當溫度繼續升高,外在、內在水分蒸發,熱解作用加速進行,煤開始出現冒煙現象,當升溫達到煤自燃臨界值時,就開始著火了。這一階段除溫度升高外,還會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等氣體。
從“煤氧復合作用”機理可以看出,地下煤火的發生是不是和空氣接觸有著密切的關系呢?“是的,”盧鑒章肯定了記者的猜測,“地下煤火多發生在煤層的露頭位置,也就是接觸空氣的位置。此外,煤礦井下的采空區,‘煤柱’部分因礦壓而形成很多裂隙,空氣容易進入,也是煤易自燃的地方。”
唐清時代地火一燒百年
盧鑒章介紹,我國北方地下煤火按發火時間可分為史前火、唐清火和現代火。史前火發生在地質歷史時期,它是地質構造運動或古氣候等自然因素作用而引起的,常分布于區域性大斷裂附近或煤層露頭處,現在早已熄滅。
唐清火發生于古代和近代。據記載,我國從唐朝開始采煤行業,但直至清朝采煤工藝一直發展緩慢,只能開采近地表的煤層,礦井很淺,為煤火發育提供了條件。這段時期,在氣候及人為作用下引發了許多煤火,其中一部分已經熄滅,而埋深較淺的近水平煤層,煤火則繼續燃燒。
現代火形成于現代,主要由煤層自燃和人為兩方面原因引起。人為原因主要是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亂采亂挖,也有少數埋深較淺的煤層燃燒與開采方法有關,如內蒙古烏達煤田的“長壁式”開采方式,開采范圍大,采空區地表塌陷嚴重,煤層上覆巖層又薄,很容易形成裂隙,令煤礦與地表溝通,成為漏風供氧的主要通道,為采空區自然發火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