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纖行業可嘗試“漸進式走出去”的戰略:一個是地理擴張上的由近到遠,比如先到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拓展市場,因為這些地方畢竟屬于東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一致性和包容性,中國企業的適應也更強一些。另外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更適合中國企業的發展,因為這些地方更多需要的是中低端產品,這與中國企業的產品結構是吻合的。另一個方面,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出口貿易、賣技術(即合同式的合作)、直接投資三種方式。企業選擇哪種方式“走出去”與企業的規模及發展階段有關。貿易的風險最小,投資規模也比較小,中小企業一般都是從貿易開始國際化的,這個規律比較明顯。大部分制造業的企業也都是首先通過貿易開始國際化的,當出口地市場容量已經很高時,才會考慮在當地建廠,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
當然,“走出去”并不容易,到國外去投資,對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都要熟悉,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這需要長期、大量的工作。對于中國玻纖企業,“走出去”機遇與挑戰并存。從戰略上講,我們必須“走出去”,只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開放的市場上生存下去;從戰術上講,我們理當“漸進式走出去”,因為我們力求步步為營。恰似一次新的長征,企業要成功地“走出去”,任重而道遠。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擁有玻纖的“海爾”、“TCL”和“聯想”。
六、提升技術、工藝、裝備水平
我國玻璃纖維的制造工藝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先進工藝相比,在技術方面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浸潤劑和表面涂覆處理技術一直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技術投入不足,研發水平較低,大多企業生產仍采用國外配方,需要進口部分浸潤劑原料;裝備水平有待提高,玻纖的紡織工藝性差,其制品的穩定性和高的生產效率更依賴于高度機電一體化的先進設備。
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和標準話語權的缺失,是隱藏于行業體內的致命傷。國際金融危機更把這一傷痛以生死存亡的方式撕裂開來,多少家企業難堪一擊,瞬間宣告倒閉。傷痛刻骨銘心,挑戰催人奮起。面對新的形勢,中國的玻璃纖維要向自主創新要動力,鼓勵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進步,重點推進以節能降耗為中心的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推廣先進的池窯拉絲技術,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共同研發關鍵技術,將優質高效和低成本的新工藝技術的研發成果產業化,共享自主創新成果,提升國產化裝備的技術水平,為全面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增添技術砝碼。
七、瞄準國際玻纖高端產品,滿足國內外客戶需求
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和不斷變化的貿易格局,中國玻纖產業如何保持生產和貿易大國地位,進而實現由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的躍升?
要躍上高端位置,與世界頂級產品并駕齊驅,中國玻璃纖維的提升不僅在于質量,更在于創新能力。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大競爭的日漸加劇,玻纖產品中高端市場的比例有逐步擴大的趨勢。中國玻纖企業只有通過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才能適應不斷變化和增長的市場需求,成功應對國外日益增多的技術和貿易壁壘。目前,國內企業出口的產品在國外市場多只停留在玻纖的初級產品,銷售量大卻利潤低,似乎國外高端市場高不可攀,高端產品的缺失制約了國內企業的發展。高端產品是利潤增長的興奮點,一些產品在技術、工藝上創新、改良后利潤可增加多倍,殘酷的市場現實中,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受成本上升的沖擊明顯小于中低檔次產品。在國內市場“烽火連天”時,高端產品的銷售相對穩定,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利潤較為可觀,維持能力較強。因此,我們要密切關注世界玻纖高端產品的發展趨勢,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優化升級傳統產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新產品投產即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滿足國內外客戶的市場需求,融入國際大循環,使企業持續發展,永葆生機。
在跌宕起伏的“十一五”,中國玻璃纖維工業書寫了精彩的篇章,展望“十二五”,機遇挑戰并存,中國玻璃纖維產業仍將續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