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業與化工院校對話:人才為何缺?
2010-12-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化工企業
學校盡力:“三明治”、訂單式
面對企業的需求和呼喚,化工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者們也早就坐不住了。
南化院院長徐建中感慨地說:“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按需辦學,與企業接軌,為企業培養出真正需要的人才。作為國家骨干高等職業院校,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一時一刻也不敢放松啊!”
據了解,近年來,化工院校也在不斷地努力。據南化院副院長黃斌介紹,學校針對如何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問題,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革,嘗試采用“三明治”教學法,即對有的班級采用第一學期在學校上理論課,第二學期就下企業實訓,第三四學期回到學校繼續上理論課,第五學期再到企業進行生產性實訓,第六學期正式到企業頂崗實習;有的在二年級學習期間,將一個班分成兩個小班,一半在學校上理論課,一半在企業頂崗實習,每兩個月交替進行,連續1年,第五學期一起回到學校繼續學完理論課,第六學期再到企業頂崗實習。“目前從企業的反饋來看,我們培養的學生到了工作單位很容易就能夠脫穎而出,企業給出了較高評價。”
化工行業工種多,不同的化工企業對學生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為了能夠符合企業需求,南化院嘗試了與化企聯合培養學生的訂單模式。這些學生的培養計劃的制定都是企業直接參與進來,實習也到對應的企業去,畢業直接到企業就業。黃斌說:“這是最理想的人才培養模式,你要什么樣的學生,我就給你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這幾年我們先后與南京紅寶麗公司、徐州中能公司等5家企業合作,畢業后學生簽約率達90%,企業對于學生質量也非常認可。但是目前真正參與的企業比較少,還是僅限于小規模的培養。”
“無論是搞‘三明治’教學、訂單模式還是派訪問工程師,我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讓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能夠更加了解校企合作對于企業人才儲備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熱情并不高,很多時候派學生出去實習,企業都不愿接待,最后還是要靠我們學校老師和企業領導的私人關系才能達成合作。我們職業學校最盼望企業能夠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達到企業和學校的雙贏。”南化院教務處處長王江濤說。
記者觀察:兩相悅,缺紅娘
一個有需求,一個愿付出,按理來說,這是一拍即合的喜事,但是學校和企業的聯姻卻為何沒有想象中的幸福?為何企業一方面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又對校企合作熱情不高?為何企業希望學校采用訂單式培養,但是學校卻不敢大規模搞訂單模式?記者帶著這一大堆問題對校企雙方進行了采訪。
據王江濤介紹,目前國家對于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和校企合作并沒有出臺統一的法律法規文件,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由誰負責是企業比較敏感的問題。“化工企業是高危企業,對安全問題格外看重,大企業怕一旦出了事有麻煩,所以不熱情。有的小企業想賺點實習費,對我們就熱烈歡迎,可是他們的企業多是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學生去了什么也學不到。”
對于企業喜歡的訂單式培養,學校也有難言之隱。王江濤告訴記者,職業技能學校為企業專門培養一個班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課程設置都是針對企業需求設定的,需要小班授課、特別訓練,相應的教育成本也有所增加,如果企業和政府不給予學校相關的補貼,大規模的訂單式培養是很難進行的。
王江濤告訴記者:“德國是目前世界上職業教育發展最成熟的國家之一。2008年我被學校派往德國學習的時候了解到,在德國,國家對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有立法規定,年利潤超過標準的企業就要為學校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利潤越高規模越大的企業就要相應地提高崗位數量,如果提供的崗位數量超過規定標準,國家會為企業減免稅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徐建中表示,針對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頂崗實習、教師職前實習、校企合作等關鍵問題,政府應該統籌各個行業和部門,出臺統一并能有效支持職業教育的一系列法規文件,詳細規范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規定學校、企業、社會都應該承擔的責任,以解決可能會遇到的一系列法律問題。同時應當制定學校與企業共建項目的稅收減免管理辦法,對涉及校企合作的項目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加大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看來,學校和企業雖然兩情相悅,但是能否長久地結合,還需政策做紅娘。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