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貫穿于整條產業鏈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首席技術顧問葉永茂介紹,化纖行業緊密追蹤國內外最新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和節能減排取得多項成果。目前,我國差別化纖維比例已超過43%,在水平上也有較大的提升,特別是在細旦、異形、有色、抗菌、吸濕透汗、舒適親膚、納米改性、陽離子、遠紅外、導電、抗污、保健等方面已取得良好應用。
與功能性家紡相匹配的多功能化纖,按功能家紡類別大體可分為安全防護功能類、衛生保健功能類、親膚舒適功能類、特色環保功能類以及老品種功能改進升級類。其中,安全防護功能類化纖包括阻燃、導電、耐高溫、抗靜電、抗融腐、超高強、超高模、抗紫外線、高日曬、防腐蝕、防輻射等;衛生保健功能類化纖包括抗菌、防臭、防螨、防蚊、遠紅外、負氧離子、防霉、防污、防水、竹漿、竹碳等;親膚舒適功能類化纖有復合納米高感性、吸濕透汗、防風透氣、多功能復合超細、異型中空,蛋白纖維自伸長等;智能、變色、有色瑩光、增白、天絲、聚乳酸、綠色生態可降解纖維則屬于特色環保功能類纖維;老品種功能改進升級類涵蓋了阻燃抗菌功能性中空及填充材料、水代油硬質再生纖維替代泡沫聚氨酸,多異多功能特種纖維等。
新型纖維紡紗、織造技術的運用為功能性家紡提供了保證。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介紹,不同原料的配比、混紡、交織等新型結構的創新紗線在“十一五”期間已經得到了廣泛運用。具有抑菌、防臭、防霉、抗靜電、抗紫外線等功能的新型功能性、差別化纖維不斷涌現,其新型紗線并在機織布上得到廣泛運用,賦予了面料新的功能。緊密紡紗線在床品上應用得較多;用滌綸的噴氣紡紗線廣泛用于桌布和餐巾布。原料的多樣化讓紗線選擇面得以拓寬,面料也愈來愈具有個性化時尚化特點,高支高密機織物、提花機織物充分展現了功能性面料的特點。
新型染整技術在家紡產品上也得到了廣泛運用。2009年我國生產的“三防”(拒水、拒油、拒污)產品15億米左右,占印染行業產量2.35%,銷售產量的6.15%涉及150億人民幣產值。中國印染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志華在談到未來功能整理的發展趨勢時指出,多功能復合整理將得到廣泛運用,比如拒水、拒油、易去污與阻燃進行復合,防水、透濕與抗菌復合,抗紫外線、抗紅外線和抗菌功能等進行功能復合。其次,使用物理方法代替部分化學助劑。如拉幅、磨毛、起毛、柔軟等多種機械物理整理,能讓面料獲得功能性整理效果。再者,加強竹纖維和漢麻纖維抗菌、殼聚糖抗菌纖維和材料開發等天然纖維的功能性開發。未來,超輕化、超柔化、時尚化也是功能性發展趨勢之一。功能顯著、時尚靚麗、經久耐穿、舒適健康、安全環保的功能型紡織品,需要紡織行業從纖維到織造,再到染整產業鏈的合作開發。
急需建立標準評價體系
據了解,除毛巾的產業鏈相對比較完整外,其他家用紡織品的新產品研發普遍缺乏產業鏈上下游及產學研之間的聯動。產品開發是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加快互動,更加緊密、深入地加強產業上下游及企業間的合作,逐步建立創新聯盟,完善功能性纖維及家紡產品的聯合開發,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楊兆華還指出,質量的標準和檢測是功能性家紡面臨的重要問題。功能性紡織品的快速發展與相關標準缺失之間的矛盾,已嚴重影響了功能家紡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建立功能性紡織品標準評價體系刻不容緩。
同時,環保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功能性產品的生產往往會增加加工工序,能耗、水耗、化學品的用量也會隨之增加,所以在發展功能性家紡產品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要將環保作為一個要事來看待。
王天凱希望,產業聯盟要探討有效及可執行的實施計劃和方案,要抓住關鍵產品,突出重點難關,解決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