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人士近日透露,再生纖維素制造行業“十二五”發展指導意見的初稿已經制定完成,預計明年3月份正式公布。再生纖維素制造利用可再生資源制造纖維,是化纖行業公認的“朝陽產業”,目前的主要品種包括粘膠短纖、粘膠長絲等。行業“十二五”期間的發展重點并不是這類普通纖維,而是竹漿纖維、麻漿纖維、高濕模量纖維等差別化纖維。
行業未來還將重點打造2-3個具有較高國際化水平的可再生纖維素大型企業集團。富麗達、三友化纖、山東海龍等行業“排頭兵”躋身這一行列的可能性較大,其中,山東海龍是上市公司,三友化纖是上市公司三友化工的子公司,浙江富麗達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粘膠短纖維生產企業,未來擬上市融資。
根據指導意見預測的數據,普通纖維未來的產量增速將放緩,尤其是粘膠長絲。2010年與2015年的產量,粘膠長絲預計分別為20萬噸、21萬噸;粘膠短纖分別為150萬噸、240萬噸。差別化纖維的產量盡管不大,但增速更快。2010年與2015年的產量,竹漿纖維預計分別為3萬噸、18萬噸,麻漿纖維分別為0.07萬噸、1萬噸,高濕模量纖維分別為2萬噸、5萬噸。上市公司中與竹漿纖維相關的有吉林化纖,與麻漿纖維相關的有山東海龍。
此外,行業生產的重心也將由東部轉向新疆,轉移的主要原因是靠近原料地,原料煤、電的價格相對較低。上海、天津、山西、內蒙等地的企業已逐步退出,富麗達、山東海龍、保定天鵝、澳洋科技等公司已經在新疆設立了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