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本次兩會最強音。但真正實現轉變還面臨怎樣的困難?需做出怎樣的努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給出了分析和建議。
成就中暗藏危機
單看GDP增長率,中國“十一五”前四年的成績單無疑是值得欣慰的。
人大代表、山東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忠正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說:“‘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高速發展。2006年和2007年GDP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后,2008年和2009年GDP增速都在8%以上。而石油化工行業的增速還高于全國GDP的增速。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可以直觀地反映整體經濟的發展水平。例如濱化集團‘十一五’前四年已實現利稅80億元,預計整個‘十一五’期間將實現利稅110億元,這是‘十五’期間的近4倍。”
但看另外一些數據,卻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并不高。政協委員、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說:“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5倍。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資源的高消耗和廉價勞動力實現的。由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伴隨著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我國正面臨著歷史上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挑戰。”還有令人大代表不滿意的是另一個數據:中國經濟增長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
政協委員、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冠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說:“拿浙江的企業舉例,他們迎戰金融危機有多困難!這充分暴露了我們企業脆弱的一面。過去發展好得益于外向型程度高,而現在受沖擊也是由于外向型程度高,所以出口依賴強這個結構性問題早就存在,這也是發展方式要加以轉變的地方。
再不轉就要挨打
人大代表對轉變發展方式的必要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
其一,轉變發展方式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人大代表、錦西化工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谷文濤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對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有深刻體會。現在全球都在發展低碳經濟,如果國際社會先行一步,推行碳關稅等相關措施,我國就可能陷入被動境地。所以轉變我國粗放的發展方式,向低碳模式轉型是必需的。”
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龍告訴CCIN記者:“以新能源、新材料推動的一場科技革命即將來臨,中國必須順應潮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其二,轉變發展方式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谷文濤代表說:“國際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對中國發展速度的沖擊,但實際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以石油化工行業為例,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該行業內部積累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如產品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技術創新能力弱、資源能源約束性強等。這嚴重地制約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石油化工行業發展到今天,客觀上也需要進行一次大的調整,以解決內部積累的諸多矛盾。”
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認為,傳統產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要從追求數量擴張轉變為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必須要調結構。因為離開了調結構,增長就沒有質量,容易粗放,回到不看市場、不計效益、不顧環境、盲目重復建設的老路上去。
徐冠巨委員說:“60年前,新中國成立是一件大事;30年前,改革開放是一件大事;到了今天,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是一件大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是政府的號召和要求,也是企業今后謀求生存的必然選擇,否則就要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