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價過低與儲氣能力不足引發國內天然氣荒
2010-3-3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天然氣
近日,國內天然氣生產銷售情況進行調查顯示,儲氣庫建設與供氣能力不協調,定價機制尚未理順,成為引發天然氣供需失衡的最重要原因。
報道稱,北京用氣的峰谷差超過10∶1,華北地區達到5∶1。我國目前只有大港、金壇等6座中小型地下儲氣庫,用于調峰的工作氣量只有30億立方米左右,占天然氣總消費量的3.5%;而全球平均水平為15%-20%。
調查數據顯示,近20年來,國內天然氣價格出廠價每方僅上調0.1-0.3元,而同期煤炭價格從每噸80元-100元漲到現在的每噸600-700元。等熱值條件下,目前的天然氣價格相當于油價的25%-30%、電價的40%;而國際上則高達60%-80%。
氣價偏低在刺激需求無序膨脹的同時,也打壓了上游產能。調查顯示,國內除極少數優質氣田外,大多數氣田均處于微利甚至賠本狀態。其中,中石油集團的西南油氣田2009年天然氣銷售收入128億元,賬面利潤僅0.95億元;天然氣管輸收入8.46億元,賬面虧損則達7.35億元。
價格也成為橫亙在進口氣源面前的最大障礙。以中亞天然氣為例,按目前的國內天然氣價格結算,中亞天然氣經過1800多公里的管線到我國的霍爾果斯口岸,每方氣價僅2.05元,相當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終端用戶價格。按照目前的國內天然氣價格,虧損是顯而易見的。
調查還顯示,受國際市場氮肥等價格因素刺激,我國化肥出口近年來呈持續猛增勢頭,一度高達40%以上。去年,全國化肥用氣高達近100億方,占當年天然氣消費量的20%左右,遠高于3%的國際行業水平。低價天然氣最終以化肥形式大量出口到海外。
此外,天然氣產量增長不僅難度大,而且周期也要長得多。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總經理李鷺光稱,建一個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肥廠,一般需要1年至3年;而勘探開發一個氣田,要經歷物探、鉆探井、探明儲量、試采、開發部署、鉆開發井、建設管網和凈化廠等十分繁雜的過程,一般需要8年左右,甚至更長。
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剩余可采天然氣資源量為185萬億方,而中國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為2.38萬億方,中國人均天然氣資源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對此,中化集團(SinoChem)原總地質師曾興球稱,我國資源狀況總體條件是“富煤少氣缺油”,目前已發現的天然氣資源量總體不足。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