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賢院士是享譽中外的低溫物理與超導學專家,在課題研究之余,他也十分關注我國儀器事業的發展。2006年底,我國自主研制成功國際第一臺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趙忠賢院士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這一成果的取得,其重要意義在于它充分證明了我國自主研發尖端科學儀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2010年4月28日,本刊記者就“如何更好地促進國產儀器的發展,振興我國儀器制造業”采訪了趙忠賢院士。趙院士發表了以下三點意見:
一 基礎研究促進科學儀器發展,為產業結構調整作貢獻
基礎研究在發展科學儀器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表面看來與形成產業并沒有太直接的關系。搞基礎科學實驗研究必須研制新儀器。不論是在科學史上還是在現代科學的發展歷程中,對儀器的很多需求都是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提出來的,他們或是提出設計要求,或是自己進行研究改進。我們現在用的很多儀器設備都是從實驗室里面做出來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學儀器產業和相關技術的進步。比如量子力學的研究推動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并大規模推動了IT產業的進步。開發新儀器的同時也要不斷地提升儀器的功能,比如望遠鏡,在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現在的技術應用已經完全超出了天文學的研究領域。在整個嫦娥探月過程中,某些基礎研究的儀器設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對于有關儀器的研制也要有企業在適當時機參加進來。加入早了對于企業是很困難的,加入晚了不利于儀器的推廣。有的儀器市場大,有的儀器用量小,但都可以形成規模不等的高技術產業,符合我國當前戰略性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從很多新儀器研制成功到推向市場的事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基礎研究對推動科學儀器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 真正的創新型國家,必須能夠自己制造和發展精密儀器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制造一些高精尖儀器,即使這個國家真的很富有,它仍然算不上真正的發達國家。像中國這樣一個占有世界人口21%的大國,要想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有能力來生產和發展科學儀器,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要想成為真正的創新型國家,就必須能夠自己制造和發展精密的儀器。
三 如何發展我國科學儀器
現在國家的儀器制造水平在不斷地提高,想要發展的儀器也很多,但同時又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其中主要涉及材料﹑器件以及材料和器件的集成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財政和政策的支持和企業的參與。
1 高精尖儀器研制需要長期積累和堅持
有些儀器的研發難度特別大,也不是短期就能做出來的,例如在電子顯微鏡的研究領域,雖然我國也有自己的產品面世,但是國外的該項技術已經領先于我們很多,還在不斷發展,我們如果要趕超國外的先進水平,這個過程也是非常艱巨的,但也不能喪失信心。我國也有一些原創性的高精尖儀器,例如由中科院物理所和理化所合作完成的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在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觀察到了一種新的電子耦合模式。這些原創性的先進儀器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做出來的,都是在國家的科研計劃支持下,經過長期的積累完成的,包括863計劃﹑973計劃以及科學院和基金委的計劃等。這是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涉及材料、器件和設計能力及人才培養,是一個綜合的結果。
2 從政策、經費、評價體系多方面促進科學儀器發展
要選擇一些急需的儀器進行研制。所謂急需的儀器,有些是科研急需用的,有些是市場急需用的,我們要一步一步地做起來,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現在科技部、科學院、基金委也都在支持國產儀器研制和發展,但是這種支持力度還是不夠。我們用儀器都想著又好用、又可靠、又便宜,可是只有政策扶持,做儀器的人包括科研人員才能堅持下去。應該給儀器研制更多的機會和支持。例如,有些國家級科技平臺的建設,財政上只支持購買最先進的儀器設備,而在經費上沒有用于自主研發和對購進儀器設備的改造提升的部分。這讓人很不理解。應該留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自主研發和對購進儀器設備的提升改造。
現在的評價體系也不太適合研發儀器的科技人員,這就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做好引導。我們應該從政策、科研經費、評價體系等多方面下手來促進科學儀器的自主創新和發展,同時為產業結構調整做出貢獻。采購國外先進儀器是必要的。也可以平衡貿易順差。現在科技投入大量的增加,如果國內制造的儀器水平提高,我們可以采購較多的國內儀器,不僅拉動了內需也能夠促進科研投入的良性循環。儀器設備廠家可以更多地參與科研單位的儀器研發,使儀器制造業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