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不足”的高科技?
“只要提交有關請求書和權利主張等文件,并繳納數百元不等的費用,即可注冊這種專利。”
“地球衛士”母公司——遼東信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旭,擁有六項石頭紙實用新型專利。
劉仁慶提醒記者,“這種實用新型專利不同于發明,它好比把圓形螺絲帽改成了方形,還是螺絲帽,而非愛迪生創造電燈那樣的真正發明。通常,只要提交有關請求書和權利主張等文件,并繳納數百元不等的費用,即可注冊。”
確實,目前中國發明專利的實審周期在25.8個月,而實用新型審查周期則為5.8個月,只及前者的四分之一,可見天壤之別。
地球衛士提供給記者的材料還顯示,石頭紙“現已獲得2項世界性發明專利”,可據記者調查,截至目前,這所謂的發明專利申請尚未得到批復。
5月11日,由科技部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牽頭,中科院、吉林大學、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等組成的專家組趕赴汪清考察。據稱,此舉源于國家層面對石頭紙技術的高度關注。
專家組最終形成了一份考察報告,認為“公司稱為的石頭紙產品,……與臺塑、龍盟和日本小王子等公司研制數十年并銷售的合成紙,本質上都是一種無機填充復合的高分子薄膜材料。”
據南方周末記者調查,以碳酸鈣為主要原料的合成紙,日本、臺灣、法國等地均有生產,多限于酒品標簽、服裝吊牌、撲克等耐磨領域使用,遠沒有全部取代或大面積取代傳統用紙。
該考察報告還對地球衛士宣稱的可降解,給出初步判斷,“關于生物可降解性,考察專家組認為,……缺乏相關技術數據和研究結果支撐,其科學依據不足。”
上述專家組還在汪清現場抽取了四個石頭紙樣品,委托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獨立測評。6月4日,該中心副主任季君暉坦言,盡管檢測結果還需一段時間,但可以基本判定石頭紙不可降解。(關于可降解內容,詳見另文《石頭紙:不降解,怎環保?》)
探訪“神秘基地”
“就算部長問我,我也不會告訴他。”
盡管推廣勢頭正勁,盡管市場呼聲日久,但至今地球衛士公司只有吉林汪清一處石頭紙項目投產。
5月底,南方周末記者獲準進入該基地,但被要求不得拍攝照片,因為“涉及商業機密”。
廠區內并未有想象中的火熱,跟飛機維修庫相仿規模的廠房被分割成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尚未啟用,不見一臺設備。北區靠近過道的墻面上安有一排玻璃窗,可供人參觀,里面擺設了寥寥可數的機器。從現場看,很多設備旁并沒有工人操作,也不見機器開動。
直到出廠,記者也未能親見可把石頭紙主要原料碳酸鈣研磨成“流體狀”的設備。宋旭稱,那里屬于保密范圍,不宜對外。不過,他也解釋,因設備、天氣等原因,在汪清縣購下的兩處石灰石礦山至今尚未開發,而基地使用的碳酸鈣原料都源自外地。
基地的普通員工,對“石頭紙是高科技產品”已成共識。一員工告訴記者,他們上崗第一課就是學習保密課程,簽訂保密協議。張崇武說,就連他們的造紙設備也是同時交由四地分別生產,然后運回廠里組裝,此舉主要是防止技術外泄,設備被復制。
同樣秘而不宣的,還有地球衛士自稱的與其有技術合作的數十家高校名單,因為“擔心被挖墻角”。宋旭稱,今年初,有家媒體報道了一家參與石頭紙研發的高校后,幾十家公司企業和地方政府蜂擁而至,爭先恐后搶技術。
甚至連最基本的石頭紙成分構成,也未見第三方機構檢測發布,這加劇著行業專家的質疑,5月11日那次科技部專家組實地考察,亦曾希望其公開高分子聚合物的成分以受檢驗,但張崇武說,“就算部長問我,我也不會告訴他。”
非常之道,不可道?
“擁有自上而下的資源保駕護航,石頭紙的項目怎能不火?”
今年的1月26日應是地球衛士和石頭紙命運的轉折點。
當天在北京一部委機構召開的石頭紙發布會,場面可謂罕見盛大,包括全國人大、政協、部委的多名官員到場,見證者還包括百余家媒體。
此前,有媒體披露,2009年10月,地球衛士正是將一批辦公用石頭紙送往全國人大、部委等政府部門免費使用,終獲認可后,才為最終走上兩會廟堂打下開通道。現在,張崇武對外聲稱,今年的一大目標就是進入國家中直機關采購名錄。
許多人感慨,一家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何至于有如此巨大的能耐?
在地方項目的運作上,地球衛士亦顯不一般,5月,在汪清基地投產同一天,延邊州政府竟在儀式上頒布了《全州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袋的實施意見》,要求全州禁用禁產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塑料袋,一律使用環保石頭紙袋代替,對大宗長期使用石頭紙環保產品者比照家電下鄉政策給以補貼。
有人責備此舉明顯是政府為企業大開政策綠燈,涉嫌不公平競爭。但不乏羨慕者感慨,擁有自上而下的資源保駕護航,石頭紙的項目怎能不火?
石頭紙的推動者宋旭更愿意與記者交換董事長之外身份的名片,其上寫著民革中央畫院,職務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