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國碳纖維之所以價格昂貴,除了上述的技術欠缺原因,還有很多不合理因素。碳纖維產業價值鏈的脫節,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高級項目經理郝建偉也在發言時提到:“隨著復合材料在飛機上用量的增加,對織物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其實復合材料的性能反過來也指導經編機械的性能。這是一個類似于‘搭積木’式的多次反復驗證過程。航空航天領域有幾個特點:先進復材用料大,對批次穩定性要求極高,而且由于設計上的原因,對復合材料的品種和規格的多樣性也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產學研用’的團隊合作,而這正是目前碳纖維產業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
現在國內主要的織造專業單位,包括天津工業大學,東華大學機械學院、以及常州第八紡織機械有限公司,通過研制碳纖維多軸向經編機,碳纖維異型材料三維織造裝備和碳纖維立體管狀織造裝備,不僅大幅提高了織造增強增厚碳纖維平面多層織物、異型多層厚重織物、管狀厚重織物等碳纖維復合骨架材料的生產效率,還豐富了碳纖維產品規格和功能,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零部件的不同需求。
而技術進步的成果最終還要通過市場體現。郝建偉經理說:“織造過程實際上對碳纖維是一種損傷,據統計,經過經編的碳纖維材料性能會下降60-70%之多。航空用碳纖維織物多為經編織物,因此,如何避免過多損傷也應該成為機械研究考慮的重要因素。此外,經編不單包括碳纖維本身,還包括雜線的編織,而且設備和織物雙方面的技術指標都應該予以重視。”
因此,要推動我國碳纖維產業的發展,決不能單單依靠一己之力。立足自身,面向市場,充分調動“產學研用”整個價值鏈的資源,加強技術攻關力度,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