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全球金融風暴過后,處于后危機時代的世界各國,都急于尋找到重新拉動世界經濟繁榮,但又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新的發展方式。生物產業以其獨特的優勢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并被多個國家列為戰略新興產業。
紡織化纖行業作為傳統產業,與生物產業將有怎樣的交集?在6月18~20日山東濟南隆重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由中國化纖協會聯合有關單位成功舉辦的首屆“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論壇暨“化纖行業生物產業發展”專題展覽,讓業內人士對這一問題產生了深刻的認知。
首屆“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論壇特別邀請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中國工程院院士季國標、蔣士成,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賀燕麗等領導和專家到會指導。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相關上下游相關企業的10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首次準確分類定義
中國化纖行業如何融入全球生物產業發展浪潮中?經過中國化纖協會與相關科研院所、企業的再三論證,最后得出以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為切入點和重點發展對象的結論。本屆大會上,中國化纖協會會長鄭植藝正式提出了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的定義和分類,將生物質纖維分為生物質原生纖維、生物質再生纖維、生物質合成纖維三大類,并對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的發展現狀及“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作了詳細闡述。
根據中國化纖協會的統計預測,在生物質再生纖維資源中,世界再生纖維素纖維資源(如農作物秸稈、樹木等)約550億噸;再生多糖纖維中的甲殼素-殼聚糖纖維資源(如海洋貝類、甲殼等)世界擁有量約為100億噸,海藻纖維世界資源量約130億~150億噸;世界蛋白纖維資源量約5000億噸。這些豐富的資源亟待有針對性地合理開發應用。
鄭植藝在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化纖產業仍處于利潤回報期,市場倒逼動力還不足,因此各方通力合作、積極制定化纖生物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規劃,對引導行業發展意義重大。
“十二五”期間,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既要注重發展總量目標,如生物質再生纖維由當前的180萬噸發展到352萬噸,生物質合成纖維從當前的3.5萬噸發展到21萬噸,生化原料中的生物基乙二醇由6萬噸發展到30萬噸等,也要注重發展技術及產品目標、產業結構目標。為此,鄭植藝總結提出“十二五”期間,發展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的“5項基礎研究課題+6項產業化及應用研發項目+5項推廣應用技術”,并再次強調知識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