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問題重重的歐洲,我們將目光轉移到全球經濟發動機的美國。6月1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美國5 月銷售額環比下降1.2%,意外地低于市場增長0.2%的預期,同時4月的這一數據向上修正至0.6%,高于此前的初值0.4%。此外,6月4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增加43.1萬個,為2000年3月以來的單月最大增長;總失業率略低于上月的9.9%,但仍保持在9.7%的高位。不過美國5月就業崗位出現增加,但主要是因為美國統計部門全國人口普查擴招41.1萬臨時員工,并且新增就業崗位數仍低于經濟學家此前預期的51.5萬個。分析以上數據后,筆者認為:美國5月的經濟數據在向我們表明全球經濟復蘇道路不會像想像中的那么順利,如果聯系上歐洲,那么這種不確定性的預期會更加強烈。首先,美國經濟賴以“生存”的消費必須要以就業數據做保證。金融危機以來,持續的高失業率一直是美國政府關心的頭大大事,但是一直都無法有效解決,盡管通過增加臨時崗位等方法短期略有成效,但這并不能為消費和經濟復蘇帶來持續性的支撐,這點從5月的數據上我們已經可以發現。其次,消費刺激政策的退出也是造成5月消費數據出現下滑的主要原因。4月底,美國房地產首次購房退稅政策的到期導致了5月消費數據出現了下滑。其三,金融危機以來,由于美國家庭的負債表受到嚴重沖擊,消費信貸一直未見起色,這樣也導致了信貸本身對于消費的杠桿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對消費沒有起到真正有效的拉動作用,這也是消費數據未能持續好轉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由此可見,一旦后續經濟刺激政策出現真空,而消費信貸又尚未好轉,高失業率對于美國經濟的復蘇將是最大不確定,甚至是致命的。而5月就業、消費數據出現的不利變化也很有可能就是經濟復蘇不確定的拐點。總的來看,筆者對于下半年的全球經濟情況持謹慎的態度,而對于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也同樣是謹慎的。
央行“話外有音”,美元上漲應未終結
6月19日晚,央行網站上發布了題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文章,該文表示央行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從文中透露出的信息看,一方面,央行通過強調當前國內進出口漸趨平衡,貿易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經顯著下降的現狀,似乎在暗示人民幣短期不具備升值的條件和環境,與此同時,如果我們考慮到近期國外經濟環境出現的一系列不穩定狀態,就能更加印證這個觀點。另一方面,從央行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的立場看,筆者認為:這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意思,或許是央行對于當前外部經濟環境、金融市場謹慎的一種態度,更是揭示國際金融市場仍有大幅波動風險的一種判斷。當然,如果單從美元走勢上去聯系的話,筆者贊同這樣的觀點和判斷,因為由于歐洲危機的不確定性,美元避險資產作用還將持續,其中期上漲的格局依然還未結束。另外,如果以美元上漲還未外界作為判斷依據的話,那么商品的下跌趨勢同樣還未完結。
龍頭趨勢未完,淡季PTA不能獨善
商品市場目前整體趨勢向下,以龍頭原油和倫敦銅為例,分別出現了下跌,這標志著未來市場重心將在一段時期內處于逐級向下的狀態,盡管期間或許會有多次出現脈沖式快速反彈的機會,不過跌多漲少的特征決定了整體向下的市場方向。PTA作為高利潤、高開工率、高庫存的“三高”商品,進入傳統淡季之后所面臨的壓力更是巨大。由于上游PX產能大量過剩,導致PTA的生產利潤一直處于1000元/每噸左右的高位,而高利潤也導致PTA裝置的開工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另外由于去年火爆的上漲行情,交易所的倉單也一直都處于歷史高位,對于盤面壓力較為明顯。也正因為這些不利的因素,導致PTA在傳統淡季周期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一旦市場整體向下,PTA必然不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