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此次事件暴露出美國海洋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對我國也有警示意義。我國的海洋管理機制從橫向看,呈現“九龍治水”的局面,管理部門涉及海洋、漁業(yè)、環(huán)境保護、交通海事、海關、邊防等多個部門,這樣就造成了“大家都來管,大家都不管”的局面。從縱向看,各省對海洋管理“條塊分割”,各自管理本省的鄰近海域。這一體制的存在弱化了海洋綜合管理職能,統一、高效、科學的協調管理機制難以形成,一旦發(fā)生事故,非常不利于快速解決和劃分責任。
對于油企來說,海上油氣開采作為高危行業(yè),從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堪稱世界一流水準的美、英石油公司也難以預防此類事故,依然缺少應對海上油氣泄漏事故的有效手段。而對于中國油企來說,在技術、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就更易引發(fā)事故。因此,更應完善海上鉆井平臺的安全保障,在生產的各環(huán)節(jié)杜絕危險情況的發(fā)生。
現在經常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溢油事件發(fā)生了,但肇事船只無法應對巨額的賠償,更沒有能力對污染區(qū)域進行清理。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辦法是建立油污基金,這些基金主要由石油公司出資成立,同時推行海洋污染責任保險,鼓勵石油運輸企業(yè)到保險公司投保。但這兩個方面,我國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應該加快這方面業(yè)務的推進速度。從管理政策上,要進一步完善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提高海域油氣開采的環(huán)境管理能力,對于正常生產排放的油氣也應該實施嚴格的總量控制管理。
美國墨西哥灣發(fā)生如此嚴重的石油泄漏事件,至今不能有效地遏制石油的泄漏和浮油的擴散,表明美國政府對此類行業(yè)缺乏有效監(jiān)控及其治理措施的不足。另外,美國政府遲遲未參與石油泄漏事件的防治,直至爆炸發(fā)生一周后才全面介入,也表現出政府在此次重大突發(fā)海洋污染事件中反應的滯后。
因此,我國有關部門也應該吸取教訓,對于此類突發(fā)的海洋污染事件,政府和企業(yè)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協同作戰(zhàn),共同應對此類污染事件。對于發(fā)生海洋污染事件的企業(yè),應該迅速調查海洋污染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及時通報事件進展,給其他協同防治單位提供救援所需的一切資料和信息,確保迅速、及時、有效地開展救援和防治工作。對于當局政府,制定防治此類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應本著先救災、后追責的原則,一旦發(fā)生,迅速響應,及時制定防治方案,調動一切力量,全力投入搶險救災,確保將突發(fā)海洋污染事件的影響降到最低,而不能先追究責任,后開展救災工作,本末倒置,不但錯過了搶險救災的最佳時機,而且也加重了不必要的環(huán)境污染。
◆最近40年全球嚴重石油泄漏事件
時間 事故情況
2007年11月 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02年11月 利比里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里海岸受到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1999年12月 馬耳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qū)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 利比里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圣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2年12月 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后在狂風巨浪的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qū)域。
1991年1月 海灣戰(zhàn)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的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qū)域。
1989年3月 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qū)域受到污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于滅絕,數十家企業(yè)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 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fā)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1978年3月 利比里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區(qū)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 利比里亞油輪“托雷峽谷”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