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變局迫近
受墨西哥灣事故波及,海洋油氣開發開始承受壓力。
事故發生后,美國奧巴馬政府已經宣布全面暫停位于墨西哥灣的33座深海鉆井平臺的工作,并延長了對批準新深海油井的禁令。
“在調查結果出來以前,我們對墨西哥灣事故無法進行評價。總的來說,我們是非常希望BP能夠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法國道達爾全球天然氣、電力、新能源總裁Philippe Boisseau出言謹慎。
作為全球第五大油氣一體化上市公司,道達爾的海洋油氣開發技術同樣在業界引以為傲。他們認為,墨西哥灣事故雖不能證明所有的深海石油勘探都存在問題,但整個石油行業都需要從中汲取教訓。
截至目前,BP的事故調查結果還沒有公布。但業界普遍觀點是,人為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居大。因為在很多海域,BP的作業水深早已超過3000米,而出事鉆井水深僅1500米——從邏輯上看,事故并非因為技術水平不夠所致。
問題的關鍵更在于:BP出事之后的應對能力。專家指出,開發者將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將更多更深的油氣鉆出來,而相關保全措施如安全生產、應急處理卻未得到同樣多的重視和研究投入——這才是導致出事之后整個油氣行業都無計可施的根本原因。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管清友認為,墨西哥灣事故將直接影響全世界的海洋油氣生產,“項目審查會更加嚴格,很多此前看來可行的開發項目可能需要重新審查而被推遲或下馬,油氣公司需要大規模的增加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的增加,將直接帶來開發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短期看海洋油氣開發會有隱憂,不過并不會影響到全球石油供應而推高油價。”管清友稱。
對剛剛起步的中國海洋油氣開發而言,墨西哥灣事故,是個絕好的安全教育機會。
截至2008年,中國海洋原油累計探明技術可采儲量63325萬噸,剩余技術可采儲量35353萬噸,海洋已被看做了解決中國能源安全的希望之地。
2009年,中國最大的海洋油氣開發商中海油生產油氣4766萬噸石油當量,約占到全國油氣總產量的兩成。中海油計劃未來20年里,將投入2000億元,在南海建成5000萬噸油氣當量,深海油氣開發為戰略重點。
“中國油氣開發處在由淺海走向深海的敏感階段,需要更加注重安全生產,必須保證零事故發生,絲毫差錯都不能出。”管清友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墨西哥灣事故警示深海開發一旦出事將是毀滅性的,“中國的公司,根本經不起折騰。”
“發生意外事故后,在行業內技術領先的BP都只是束手無策,應急處理能力嚴重不足。”一位業內觀察家指出,既然如此,當前各大石油公司競相走向深海,將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冒險賭局。
歷史上全球十次嚴重石油泄漏事件:
① 2007年11月 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② 2002年11月 利比里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③ 1999年12月 馬耳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④ 1996年2月 利比里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圣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⑤ 1992年12月 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后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⑥ 1991年1月 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⑦ 1989年3月 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了污染,當地的鮭魚和鯡魚近于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⑧ 1979年6月 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⑨ 1978年3月 利比里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⑩ 1967年3月 利比里亞油輪“托雷峽谷”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