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即將登陸A股市場,但高德紅外高管們的心情或許并不喜慶。因為剛剛經歷了“IPO暫緩”的一系列風波后,卻又面臨著業內人士關于其“缺少核心發明專利、核心部件嚴重依賴進口,且專業技術并非領先”的諸多質疑。
原材料依賴進口成軟肋
“高德紅外作為一家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卻存在著一大軟肋,即最重要的原料并非自產,而是來源于進口”,一位深圳私募基金研究員郭先生對記者說道,“這樣的生產結構存在著嚴重的隱患,即其行業地位的可替代性,如果某一家公司取得了該關鍵原材料的獨家進口權,那么高德紅外的市場地位將不保。”
事實上,高德紅外招股說明書中也對此作出了詳盡披露:“本公司產品生產成本中材料成本約占90%左右。目前,生產所需紅外光學系統以自主裝調為主,電路板、結構件以委托國內協作廠商外協加工為主,而約占生產成本比例70%的原材料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目前基本向法國SOFRADIR公司及其子公司ULIS公司采購進口,公司重要原材料供應存在進口采購依賴風險。”
此外,其招股說明書還講到:“本公司生產所需紅外焦平面探測器依賴進口,2007-2009年采購金額分別為6,151.15萬元、12,301.69萬元和6,921.17萬元,分別占當年度公司采購總額的71.32%、63.42%和48.97%。發行人存在重要原材料——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對境外供應商依賴度較高的風險。如果供應商不能及時、足額、保質的提供原材料,或者其經營狀況惡化,或者與公司的業務關系發生變化,都可能影響本公司生產經營的穩定。”
上述私募人士繼續對記者介紹道:“目前國內也有企業具備紅外探測器的少量生產能力,不過其性能與國外的差距很大,因此如高德紅外這樣的紅外儀器生產廠家,多數靠進口這一部件,但如果這一技術上的瓶頸能夠得到突破,那么其生產成本或將要降低50%-60%,而這也是國內企業致力于研發的方向,而在國內的上市公司中,大立科技顯然是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盡管高德紅外2006-2008年熱像儀產品收入復合增速為45.84%,高于大立科技同期39.41%的增速。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先于高德紅外上市的大立科技,在此技術上的研發能力,要明顯領先一些。”
據公開資料顯示,大立科技紅外探測器的研發工作始于于2003年,到2006年就已經開始進行紅外探測器試生產。而截至今年年初,經過長達四年的苦心研發,大立科技在進行了十幾個批次的小批量試生產后,部分探測器已經達到了同類型進口探測器的水平,公司計劃2011年進行千臺規模的替代性批量生產,有望成為能自主批量生產探測器的少數廠商之一。
不具備強大研發能力讓人憂
“最令我感到擔心的是,面對大立科技在紅外探測器方面已經取得了成果,此次高德紅外募投的項目中,并不包含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的研發”,上述私募人士的話語中略顯憂慮,“其募資項目中的紅外熱像儀產業化基地項目用于擴大產能;紅外光學加工中心項目用于生產紅外熱像儀產品配套的紅外光學鏡片;而研發與實驗中心項目是用于建立情報室和部分實驗室。如果不把研發能力搞上去,高德紅外45.84%的年復合增速將不保,其市場地位也將受到挑戰,而對于我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來說,一個企業如果自身不具備強大的研發能力,而只是依賴外部提供其競爭的核心產品,那么這樣的企業前景肯定不會太好。本來我們對于該企業還是很有興趣的,不過通過這一番了解,我打算回去以后就寫報告,建議公司不要去申購了。”
不僅如此,還值得注意的是,高德紅外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17項國內、國際專利中,均為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唯一的一項發明專利,獲得的卻是日本的發明專利申請權。據介紹,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僅是針對產品外觀進行保護,而不涉及其最關鍵的核心技術;而實用新型專利也只保護其產品一定形狀或結構的新產品,并非如發明專利一樣對于所有應用此技術的產品都進行約束。
而反觀高德紅外的競爭對手大立科技,目前其已經取得探測器方面的發明專利一項,因此,目前僅掌握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而缺乏核心發明專利的高德紅外,其技術優勢并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