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內的船艇市場幾乎完全集中在商用船艇和準軍用船艇上,而沒有休閑游艇工業市場。隨著推動經濟發展的企業家們財富的快速增長,預計休閑游艇行業會出現增長(有種說法是爆炸性增長),但關于發展的時機卻有著不同的看法。YP Loke為BoatTech China所寫的報告估計,2006年,中國約有250家生產10~20米長玻璃鋼(GRP)船艇的公司。
商用船艇受中國船級社(CCS)規范的制約,而且直到最近,這些規范仍未能與復合材料技術的國際發展水平同步。 除了某些條款外,其最新版本寫得還不錯,包含一套現代的規范要求,反映了當前有關船艇的各種載荷、建造技術和材料等方面的知識。 但是,目前的各種設計更符合以往的規定,而船艇建造商不得不去適應新的規章環境。結果,許多為地方使用而建造的小船,其建造理念還是很傳統,仍然采用間距很小的交叉梁系加強的單殼板結構,且原材料只是短切纖維氈(CSM)/無捻粗紗方格布(WR)增強的聚酯樹脂復合材料。為了使這些船艇制造廠與時俱進,采用夾層結構和利用更有效又易得的多軸向增強材料,他們需要向中國船級社提供有說服力的工程設計論證書,用以解釋他們想做什么,并證明他們建議的方法能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沒有必要去改變監管部門的態度,事實上他們的想法是向前看的,他們要做的是幫助監管部門去接受新技術。
近海市場用休閑船艇的建造是不受地區規范約束的。然而,在許多情況下,層合板結構的制造方法仍然是很傳統的,這是由于所建造的船艇是比較老式的,通常排水量較大,因而對重量并不敏感。這些項目都來自臺灣,因為臺灣的船艇制造業轉向了“高端市場”,生產更大型的半定制的機動游艇。由于臺灣的勞動力成本升高,其12~18米類型的船艇在國際市場既定的價格下已無利可圖了,因此,他們將上述船艇的生產連同大約十年前的制造技術一起轉移到大陸。這樣的做法很容易理解,因為各種建造工藝經過檢驗是可靠的,而且很容易復制。當船廠建成,制造能力變得更強,而且可在當地獲得其它各種材料時,傳統的短切纖維氈/無捻粗紗方格布方法會被替換,但這樣做必須通過很多準則的證明,而不僅僅是考慮建造成本。
由于勞動力成本較低,在中國的制造成本很可能比在其它地區低。而且,較低的材料費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整體而言,中國的復合材料市場是巨大的,而船艇領域正是出于這樣的環境之中,而且在中國有機會尋找到比其它低勞動力成本地區價格更低的商品。許多擁有下一代技術的供應廠商正在不斷進駐中國,例如:多軸向織物制造商、環氧樹脂制造商和芯材制造商。正如High Modulus公司在BoatTech China 2006上所闡述的,勞動力成本和材料成本之間的差別導致了低成本層合板的技術規范,而這樣的規范不會發生出現在美國或其它市場。多軸向織物現已面市,成本低于西方市場,無捻粗紗方格布相對很低的成本往往導致優化的層合結構仍然非常傳統。在其它市場中,上述兩種增強材料價格的差別很小,而商用船艇傾向于采用多軸向縫編織物,因為增加的材料成本可以被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