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走勢圖。(圖片來源:冠華期貨 WIND)
圖為中國CPI當月同比走勢圖。(圖片來源:冠華期貨 WIND)
圖為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及存貸差走勢圖。(圖片來源:冠華期貨 WIND)
圖為M1、M2同比走勢圖。(圖片來源:冠華期貨 WIND)
中國統計局7月15日公布相關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732840億元,同比增長11.1%,較去年同期加快3.7%。工業增速總體較快,企業效益大幅提高。但是受經濟刺激政策效應逐漸減少的影響,第二季度GDP雖然上漲10.3%,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是同比增長明顯放緩。預計后期GDP增速有可能放緩。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2%,創13個月以來的新低,距離50%的景氣分水嶺只有一步之遙。7月份PMI走軟的受以下三個原因影響,1)企業“二次去庫存”,成品庫存和原材料庫存雙雙降至50%以下,表明制造業去庫存化進一步深入。2)內需疲軟,隨著第二季度“新國十條”的出臺,政府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實施,國內對于資源品的需求進一步下降,新訂單指數-出口訂單指數在23個月后再次出現負值,說明內需滑落速度明顯快于外需。3)出口形式不容樂觀,出口新訂單指數連續3個月下滑,預計第三季度出口新訂單指數有可能回落至50%以下。企業去庫存化,內需不旺,外貿低迷共同打壓7月份PMI指數的下滑,在第三季度如果外貿不能有所回升,PMI指數有可能跌至50%線以下。
2010年以來中國連續性遭受惡劣天氣,洪災等影響,使得以蔬菜,蛋類等食品價格出現反季節性大幅上漲拉高了CPI指數,5月份CPI超過加息警戒線達到3.1%,雖然6月份略有下降,但是7月份食品價格的上漲再次刺激CPI走高,市場預期7月份CPI有可能達到3.3%。市場中通脹預期有可能再次高企。4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回落,以及7月中旬的反彈,使得7月份PPI指數出現小幅反彈。7月份PPI指數同比上漲5.7%,較上月回落2.9%,環比下滑1.6%。短期內原油價格的反彈有可能導致PPI再次小幅走強。
貸款增速的大幅回落導致了M2的同步下滑,而M1滯后3-4個月。M1加速下滑,與M2形成的“剪刀差”進一步縮小,企業經營活動放緩,而且PMI的走軟也證實了這一點。后市政府有可能為了刺激經濟,保增長有可能在信貸調控方面有所放松。
所以,信貸政策的放松,PMI的走軟以及PPI的高位回轉都已經表明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