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政府官員推卸責任
趕回單位的途中,記者在電話中采訪了臺頭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對于記者提出的幾個問題:一、臺頭工業園是哪級政府審批的?二、工業園企業占用的土地都是租用,涉嫌“以租代征”,鎮政府作何解釋?三、臺頭工業園有沒有通過環保局的環境評審,工業園內的數百家企業有沒有通過環境評審?四、對于臺頭鎮現在嚴重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臺頭鎮是如何治理的?辦公室工作人員竟然一問三不知,只是機械地告訴記者他們盡快會向領導轉達。
由于遲遲沒有收到臺頭鎮方面的書面答復,本文刊發之前記者曾對該鎮政府做過一次電話回訪。接聽電話的是一位姓季的干部。有關工業園的問題,在電話里他不承認存在臺頭工業園,只是說臺頭鎮的防水和輪胎企業都是自發形成的。記者反問:“那為什么鎮上的企業對外宣傳的廠址都是臺頭工業園?”季姓干部有些慌張的回答:“以前有過。”隨即岔開了這一問題。記者又問:“鎮上企業占用的耕地都系以租代征,這是國家法律所嚴格禁止的,請問你們作何解釋?”季姓干部: “我來臺頭鎮工作的時間不長。以前企業租地問題都是歷史原因形成的,只能這樣了。不過我來臺頭鎮工作以后建的企業有用地手續!庇浾撸骸澳闶钦f都有用地手續嗎?”季姓干部:“規模大的都有,小企業不好說!庇浾撸骸澳闼f的手續是國家征地手續?”季姓干部:“對。”記者:“都是哪幾家企業有手續?”季姓干部:“不清楚你問國土所吧。”記者:“對于你們鎮上出現的違規用地問題,鎮政府有沒有責任?”季姓干部:“土地的事情以前鎮上有管理權,現在都歸國土所管,他們是垂直管理,鎮政府管不著。所以土地問題和鎮政府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出了問題上面往往還得找我們的麻煩,工作太難做了!
記者:“你們的防水材料和輪胎企業都有環評手續嗎?”季姓干部:“規模大的有,小企業沒有。”記者:“對于臺頭鎮的空氣與水污染,臺頭鎮是怎么治理的?”季姓干部:“臺頭的防水材料和輪胎行業只產生空氣污染,根本不產生廢水。小造紙已經全部停產了,不存在水污染問題。至于怎么治理,我們鎮的污水處理廠快投產了就建在鎮北面專門處理工業污水。”記者:“你說防水材料廠不產生水污染,那弘宇防水材料廠后面排水溝和大窯村南大池塘里的污水是誰排的?”面對記者質問,季姓干部竟然說臺頭鎮沒有叫弘宇的防水企業。而且固執地告訴記者,他整天在臺頭轉來轉去不會搞錯。
記者一再提醒他有照片為證和讓他上企業網站看看。他還是堅持己見,一不承認水污染,二不承認弘宇防水材料廠的存在。后來記者在電話里聽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在一旁說了些什么,季姓干部才不得不改口說弘宇的事他會再調查。除此之外他還告訴企業污染的事主要是環保局管,鎮政府也不負什么責任。最后記者問他的言論是否只代表自己,季姓干部很干脆說他完全代表臺頭鎮委鎮政府。
針對電話回訪中了解到的有關情況,記者分別致電壽光市國土局,壽光市政府辦,壽光市環保局,逐一進行了核實。
對于臺頭鎮出現的以租代征占用耕地問題,壽光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出現土地違法問題,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國家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該是誰的責任無論他怎么說都推卸不了,所以臺頭鎮政府干部有關土地問題不承擔任何責任的言論是錯誤的。
記者提及臺頭鎮最近幾年興建的防水材料企業有沒有征地手續的問題,得到的回復是臺頭鎮防水材料、小輪胎制造企業大多是臺頭本地村民投資興建的,租地手續都是企業主和本村村委會簽的;緵]有取得正規的征地批文。
為了查清臺頭鎮宏源、宇虹、弘宇、澤源等幾家大型防水材料企業是否具備環評手續的問題,記者登陸了國家環境保護部、山東省環保廳、濰坊市環保局、壽光市環保局網站,均未查詢到有關這些企業環境評價的任何信息。臺頭鎮建設污水處理廠的真實性也令人質疑。因為壽光市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曾向記者表示,他們從未聽說有這么個項目。
壽光市環保局環境管理科只是聽說有此項目,到底有沒有開工,建設到何種程度了他們也不清楚。
在對曾經接受過采訪的臺頭鎮多位村民進行電話回訪時,他們都很肯定的告訴記者“臺頭鎮建設污水處理廠這是沒影的事”。臺頭鎮政府在污染問題上是否也如季姓干部所言沒有責任呢?
壽光環保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聽完記者轉述,既好氣又好笑的揶揄道:“作為國家一級建制政府機關,這事沒責任那事和他沒關系,那要臺頭鎮政府還有什么用!”
中國質量萬里行將繼續追蹤報道。
短評:保護農民的環境利益
城鄉收入和生活水平歷來有差別,但農村的自然風光和新鮮空氣讓城里人羨慕。然而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在大中城市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的同時,本來應該留住青山綠水、生態環境優越于城市的農村,環境卻在急劇惡化。如果不抓緊治理,“癌癥高發村”有可能會越來越多。
為什么城市環境上去了而農村環境下去了呢?“法制不健全、部門職能分割、污染企業也要生存”等,往往成為有關部門農村治污不落實的借口。實際上,有關部門和企業對此沒有切膚之痛是重要原因。如果臭水溝在有關部門門口,他們絕不會視而不見;問題出在農村,他們就沒有解決問題的緊迫感。
另一方面,鄉鎮干部的政績觀存在偏差是農村污染加劇的原因之一。干部任期內出成績,要靠經濟發展;環境出點“小問題”,群眾不滿意,并不影響他們升官。村干部的帶頭作用不夠也是重要原因。農民要保護環境,村干部不熱心,因為他們家不住在被污染的河邊。農民自己拿不出錢來治污,在環保上也缺少自律。這些因素使得農村環境一旦遭受污染,治理起來難度比城市大得多。
實際上,在大多數地方,農村污染還不是不治之癥。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只要與農民換位思考,把農村環保當自家事,就能夠采取有力措施,把污染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這就要求地方政府一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不怕得罪污染企業;二是讓污染者當一次被污染者,體會農民疾苦;而最關鍵的,是政府有無整改的決心和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