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三聚氰胺常被人為摻雜進食品或飼料中,以提升乳制食品或飼料檢測中的蛋白質含量指標,進而導致了不良的社會后果,也對整個食品行業產生了嚴重沖擊。消費者對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極為關注。學術界也積極尋求針對三聚氰胺的簡單有效的檢測方法。日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趙紅研究員、何裕建研究員及曹倩等,利用三聚氰胺能形成多種氫鍵結構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探針分子,構建關于三聚氰胺的電化學和可視化傳感器,提出了新的原理和方法來實現對三聚氰胺的快速、靈敏檢測,自2009年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和突破。
納米金粒子探針可視化檢測三聚氰胺(Melamine)示意圖
他們建立的方法可滿足對食品中三聚氰胺測定的相關標準與要求,相關工作已分別發表于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nalytica ChimicaActa和Talanta等國際知名分析化學相關專業雜志上。雜志評審人高度評價這些工作不僅系統發展和建立了對三聚氰胺高選擇性、高靈敏性的新檢測方法,更重要的是以三聚氰胺為切入點提出了新的原理來實現對三聚氰胺的快速、靈敏的可視化檢測方法并可拓展到其他分析體系中。
三聚氰胺是一種三嗪類含氮雜環有機化合物,是基本有機化工的中間產品,廣泛運用于木材、塑料、涂料和醫藥等行業。三聚氰胺進入人體后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能通過氫鍵綁定形成具有網狀結構的不溶于水的大分子復合物,從而造成結石的產生,進而損傷相應的器官,嚴重時可造成腎結石和膀胱癌。
在這一系列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提出了以鐵氰化鉀為電化學指示劑,寡聚DNA片段d(T)20為識別單元的電化學傳感器痕量檢測三聚氰胺。首次實現在固體修飾電極表面對三聚氰胺進行痕量檢測。制備的d(T)20修飾的金電極,三聚氰胺能與d(T)20發生靜電和氫鍵作用而吸附到電極表面,根據鐵氰化鉀還原峰電流的大小,采用差分脈沖溶出伏安法對三聚氰胺進行測定。相比傳統的三聚氰胺檢測方法,該方法具有快速、簡便、成本低等特點,無需復雜的預濃縮和費時的操作過程。此外,本方法能夠用于實際樣品中三聚氰胺的測定,回收率達到95%。
此外,d(T)20包裹的金納米顆粒由于d(T)20磷酸骨架間的靜電相斥作用能良好地分散于水溶液中。當加入三聚氰胺后,因三聚氰胺能與d(T)20發生靜電和氫鍵兩種作用而使d(T)20離開納米金表面,減弱了對納米金的保護作用,導致納米金顆粒發生聚集。隨著納米金溶液中三聚氰胺的濃度增大,d(T)20標記納米金在520nm處的紫外吸收峰逐漸減弱,而在635nm處的吸收度逐漸變大,納米金溶液的聚集程度隨著溶液中三聚氰胺濃度的增大而增強,同時高濃度的三聚氰胺使納米金溶液的顏色由酒紅色變為紫紅色,從而可以實現在肉眼水平對三聚氰胺進行識別。
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在納米金合成過程中對三聚氰胺進行檢測,即三聚氰胺能和還原劑3,5-二羥基苯甲酸(DBA)的酚羥基和羧基發生氫鍵綁定,限制了DBA中酚羥基對氯金酸的還原作用,從而減少了納米金合成過程中還原劑的量,最終導致納米金在合成過程中由于沒有足夠的還原劑而被阻斷。相比于傳統的可視化檢測方法,本方法靈敏度高,專一性強,不需要加入連接劑,無需納米金的修飾和純化過程,且納米金的合成與三聚氰胺的檢測過程一步實現,三聚氰胺的濃度能夠直接從合成的納米金的顏色即肉眼水平進行識別,為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檢測提供了快速、高效、綠色的新方法和途徑。
科學家還選用3,4-二羥基苯乙酸(DOPAC)為識別單元,利用DOPAC與三聚氰胺間的強氫鍵相互作用,建立了三聚氰胺的超痕量電化學傳感器。三聚氰胺能自發地與DOPAC中的酚羥基和羧基發生氫鍵相互作用,從而限制了DOPAC中酚羥基的氧化,因此三聚氰胺的出現導致DOPAC氧化峰電流的減小。以此為依據,通過考察DOPAC峰電流的大小來判斷三聚氰胺的濃度大小。通過對選擇性、穩定性和重現性,以及對實際樣品中三聚氰胺進行檢測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該電化學傳感器具有制作簡單,成本低,穩定性好,靈敏度高,檢測限低以及線性范圍寬等優點。且該方法已經成功用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檢測,回收率高達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