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目前我國正在研究制定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和重點產品目錄,并將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還將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同時還在研究制定相關財稅金融扶持政策,研究設立專項引導資金,加快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具體而言,有關專家學者進一步建議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一個是根據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實現節能環保的需求來加強相關新材料的研發制備。
例如風力發電所需關鍵材料包括風機葉片用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新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用的高性能永磁材料等,太陽能光伏發電所需關鍵材料包括多晶硅材料、封裝材料和背板材料等,以及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所需動力電池材料等,都還需要在國家的資金和項目引導下,產學研各個環節開展聯合科技攻關,盡快掌握自主核心技術,并提升制備工藝水平,實現材料自身的“綠色生產”;
另一個則是以關鍵新材料技術的突破,來促進我國基礎原材料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以傳統原材料鋼鐵為例,我國雖是鋼鐵產量大國,但精細化生產程度有待提高,需要積極采用新技術(或新工藝、新裝備)來提升傳統材料性能,提高產品附加值。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啟動高強度鋼研制項目,取得了良好進展,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使鋼鐵產品強度翻番的工藝技術,并實現了產業化,我國在高強度鋼領域由此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這類領域,新材料技術施展身手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價值也很大。
應用帶動鏈群發展
據統計,從2004年到2009年,我國在材料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數僅次于日本和美國,為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提高我國產業技術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我國要實現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轉變,還需要繼續付出更多的努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資源型、通用型中低檔產品較多,高端品種發展滯后,部分關鍵產品對外依存度高;二是工藝技術裝備落后,產業創新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不多;三是產業基礎薄弱,市場培育和發展還存在不少障礙,缺乏領軍型企業;四是體制機制不配套、不完善,基礎管理工作比較薄弱,統計體系尚未建立等。
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是要以應用為牽引”,師昌緒院士認為,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需要由應用來牽引。
優秀龐大的科研團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如果沒有創新的“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沒有良好的成果轉化機制,就無法有效地形成產業、產生效益。中南大學教授李新海對此深有感觸。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嘗試過多種技術成果轉化的模式,最為成功的方法是,根據一項技術成果,先由他們自組公司承擔“孵化”工作,基本解決該技術成果的工程化問題,基本已經能夠試產出與市場應用對接的產品后,再引入資本方和專業管理團隊來收購、做大這個公司,原核心科研團隊完全“交底”退出該公司經營管理工作,此后只會繼續提供合同式的技術支持與合作,出售孵化公司所得又將作為他們繼續開展科研活動以及進行下一次技術成果轉化的經費。近10年來,這種“扶上馬、送一程”的專業孵化模式,李新海教授和他的團隊已成功進行了5次,形成了產學研緊密合作的良性循環。
新材料產品實現降本增效、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需要應用來帶動。新材料及材料新技術替代傳統材料,需要經歷一個逐步具備產業規模的過程,雖然它節約了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但往往在剛開始的時候生產成本要高于傳統材料產品。因此,李克健說,“只有加大應用,技術才會日漸成熟,工程化水平才能提高,自主產品才會達到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性價比。”師昌緒院士還認為,尤其是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應帶頭加大對自主新材料產品和技術的應用,就是支持自主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
新材料產業與上下游產業合作更加緊密的發展趨勢,也意味著應用能更好地帶動產業鏈整體發展。“創新產業鏈合作模式如今已成為業內共識。”杉杉科技總裁、湖南杉杉新材料公司董事長李智華說。作為在鋰電池材料行業經營多年的國內最大的綜合材料供應商,他們觀察到,從去年開始,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幾乎全部巨頭均已開始了整合之路,材料廠、電池廠、車廠,或二合一,或三合一,目標直指電動汽車商品化市場化。李智華的主要技術合作伙伴之一李新海教授也認為,“作為產業鏈上游的新材料技術研發應服務于下游產業的應用需求,而下游市場的應用也將推動新材料科研水平的大大提高。”
更進一步地,新材料企業與下游用戶縱向聯合開發新技術的趨勢也在不斷加大,這樣才能使上下游產品之間實現更好的匹配,產業鏈上各個環節才能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新材料產業上下游關聯性較強的特性也使得其強化了集群式發展的趨勢,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從而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